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为回顾党的光辉历程,颂扬党的丰功伟绩,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激励支部党员干部继承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七一”来临之际,地科学院地质学系党支部组织全系教师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通过再现回到延安的20多小时真实经历,充分展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感人画卷,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他关爱百姓。影片中有一幕总理与老乡吃饭的场景,看到20多年没见面的老乡,总理竟能悉数叫出他们的名字。要知道总理是日理万机的人,要记住一些几十年没见没联系的百姓的名字,并非易事。这不仅仅是需要超凡的记忆力,更是需要一颗慧心,只有真正感怀他们,关心他们,经常惦念他们,才能在几十年后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看到老乡们在饭桌上狼吞虎咽的吃相,总理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既有心疼,又有内疚,心疼的是,这些年纪那么大的老者连饭都吃不饱;内疚的是,新中国解放那么多年了,却还没有让百姓的生活彻底好起来。
他亲切和蔼,周恩来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恩来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周恩来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小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的感动连连,泣不成声。总理的亲切和蔼,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他心怀感恩。影片中总理曾多次提到延安的小米饭真香,他是想起了当年革命途中,饥饿难耐时,曹大婶给他做的小米饭,更是想起了延安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像曹大婶不仅出粮,还让他的儿子小曹跟随总理从军,最后小曹在一次敌袭中为保卫总理而牺牲了。这一幕幕的景象都刻在总理的心里。总理到延安后专程去探望了小曹的母亲,并多次提出想去探望当年救过他的几位烈士,无奈这些烈士的墓地尚未找到,在得知无法探望烈士时,总理朝着远方向烈士深深地鞠了三次躬。延安人民对他的恩情,对新中国的恩情,他一直没忘。
影片最后,飞机起飞要离开延安,总理却下令让飞机在延安上空再回旋一次。这一切都能看出总理对延安山河、延安人民的深深眷念与不舍。而当延安人民看到总理的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一个个难掩激动之情。作为观众的我,被这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一幕深深感动。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化细节,在《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里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不到一秒的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民公仆为人民”。当年新中国百姓的生活贫苦,总理自己更是节约至极。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袜子上补丁落补丁,从来不特殊化,种种细节在影片中举不胜数,一次次被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让我感慨良多。平凡的举动却在一名伟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让我对“伟人”这一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伟人:并非要做出惊天动地之举,寻常细节更能打动人心。革命领导人如此不易,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在新中国最艰难的时期,总理带领着大家一点一点实现了温饱,迈向小康,我们更加要牢记历史的使命,不忘初心,这才能不辜负总理的`期望!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当敢作为、有担当,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要坚信未来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