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院孟元库教授团队在青藏高原冈底斯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系统揭示了冈底斯造山带从俯冲到碰撞-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认识,为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新特提斯洋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和理论支撑。相关成果已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多个地学权威杂志发表,出版专著2部。
造山带作为地球板块构造运动的直接产物,其复杂结构与演化历史是国际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冈底斯造山带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亡及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地质信息,是揭示高原形成机制的关键区域。
取得如下创新认识:(1)通过磷灰石、锆石(U-Th)/He热年代学及热历史模拟,确定了冈底斯岩基在21-6 Ma经历了区域性快速冷却,6 Ma以来雅鲁藏布江区域受强烈河流侵蚀影响,冷却加速。该现象表明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冷却并非仅限于主断裂带或河谷,可能与深部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完善了冈底斯构造抬升与表层演化的耦合机制。(2)系统对始新世及渐新世典型花岗质岩体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始新世花岗闪长岩起源于新生下地壳局部熔融并混染古老基底物质,渐新世花岗岩表现为多源混杂与有限结晶分异,建立了冈底斯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演化新模式。(3)对罗布莎蛇绿岩体时代及其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进行厘定,阐明其经历早—晚侏罗世MOR和SSZ两阶段演化,明确了其与冈底斯岩基及新特提斯洋演化的时空耦合关系。(4)基于弧后盆地晚中生代沉积物热年代与同位素数据,精确定义了沉积时限、物源转换及其与构造事件的耦合过程,揭示了冈底斯带构造—沉积—物源体系与新特提斯洋板块动力学的协同演化格局。
本系列成果深化了造山带多阶段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大陆动力学理论,为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壳构造格局重建及资源勘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344202, 41902230)、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J1901-16, 24LCD0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7BD033, ZR2019QD002, ZR2023MD021)、山东科技大学菁英计划C类项目及地科学院学科出版基金的联合资助。(通讯员:王庆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