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宪俊,43岁,化工学院教师,教授。
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克服只求就业的思想,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目标。引导同学正确处理求学和就业的关系,反复强调只有学好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才能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个人的长远发展和建功立业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经常向学生介绍矿产资源行业的发展形势和面临的难题,强调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大有作为﹔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精神。在现场指导和实验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评阅和修改学生论文报告时,认真负责,不放过任何细节错误﹔热心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在学生考研过程中,热心接待同学们的咨询,并帮助定位和联系调剂,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每年都积极联系用人单位来校组织专场招聘和面试,并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具体困难。多次获得“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最难忘的恩师”和“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学科建设和重点建设方面,主持制定了本学科建设规划,通过调研和多次修改,撰写的规划材料达到数千页;在重点建设方面,他先后主持编制了国家重点学科、山东省重点学科、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品牌专业等申报材料。从2002开始,矿物加工学科从零起步,一年一个台阶,200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2005年矿物加工学科被列为山东省“十五”重点建设学科。在专业实验室建设期间,他牺牲了全部休息时间,亲自制定建设方案,设计出实验室的规划和设备安装图纸近百张;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的有限空间,常常为了一张小小的设备基础施工图纸工作到深夜。使矿物加工实验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调试的工作,并在当年投入使用。
在教学方面,长期承担两门本科生课程和3门研究生课程的主讲工作,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8人,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500学时以上。他还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持开展3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横向合作课题2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4部;科研成果获中国钢铁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威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专利授权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