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意义——读《伤逝》有感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3日 08:19  点击:

又是一个暮春的夜晚,竟还是那么长,我独自走在路上。一天的疲惫,又使那熟悉的空虚感趁势而入,这空虚是永远都无法习惯的,即使无数次涌上心间,也永远是刻骨的。
  待孤身枯坐,鲁迅的《伤逝》被我回忆。字字句句似乎都印在脑海里,无比清晰。
  《伤逝》自然是一部悲剧。五四时期许多青年男女为了革新,以冲破传统束缚之名义,进行了以往不可饶恕之行为。文中的涓生和子君便是这种风气下的代表青年。涓生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平时就在书局译点书维持生计,子君大胆地追求恋爱自由,甚至不顾惜和亲戚断绝关系。然而残酷的现实一幕一幕到来,两个人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结局一伤一逝。
  我思索自己做任何事的初衷,大多都离不开生存与欲望。而这两者若想得兼,必定需要足够的物质基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的本质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我想这里的爱不单指男女之爱,包括对其他一切事物的爱,如文学、艺术的爱等等,都是以生活为前导才可能拥有着落——正所谓先谋生后谋爱。鲁迅借由《伤逝》无奈地道出这一真相,不单是他的时代,在任何时代,抛开生存的基础去空谈什么高尚的追求或理想,我认为完全是无稽之谈。鲁迅1923年发表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指出女性要有“经济权”,振聋发聩,似乎是说拥有物质基础的爱情才能持久,我想这是很浅显的理解,鲁迅的深刻远不止此。因为自古以来,即使生活穷困,夫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者大有人在,生活的形式是多样的。涓生等到子君离开后才明白:“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只是在给他最初不过是满足自己的相思之苦这一事实寻找借口罢了。开始的目的过于单纯,最终的结局,大概就是以惨淡收场。
  既是生活,人人都有自己的无奈。面对困难,任何人都难有灵丹妙药。正如文中涓生被工作单位开除,这“豫期的打击”让子君顿时感到怯懦,涓生也不过暂时表面上镇定罢了。“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自嘲的感慨凸显了个人在这纷扰世界之中的渺小。永恒的,似乎只有山川大海、日月星斗。“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历代文人墨客都在用自然景观的永恒,来反衬出个人际遇的微不足道和个人存在的渺小。一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都是在唏嘘慨叹着。
  即使没有人能未卜先知所做事情的最终结局,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追求,比如某种关系或者目标。然而我们都经历过失败与挫折,换来的甚至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结果,那时的物理和空虚感,正如我现在一样。“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我想鲁迅写下这句话时是无比痛苦的。这句话不知道囊括了多少人的经历?这不仅是鲁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走向尽头的反思,也是在说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最终还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归于虚空。鲁迅这部作品写于1925年,彼时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均已发表数年,按其理论,若我们能够来到宇宙的边界,这旅途相当于以空间换取时间,最后所看到的就是无尽的虚空,这句话的哲学意义不言而喻。文中涓生不断说要走“新的生路”,却让子君死于了“无爱的人间”,走到最后得到的还是虚空,但在这一年的时光中,涓生留下了《伤逝》这份手记,即文章的副标题,他在这本是“广大的空虚”的世界中,留下了独属的记忆,创造了自己的意义。其实这体现了重要的哲学思想:存在主义。
  行文至此,我眼前豁然一亮。在这暮春的夜晚,空虚的感觉依旧,但是我仿佛看到了新生一般,不自觉地站了起来。“奥德赛之年”的我,自然少不了对人生的思考。生活要继续,希望或有或无,“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鲁迅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路,而在于人,事在人为。正像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人的存在本就没有意义,这个世界的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面对现实的无奈,个人能力的弱小,让我们感到痛苦,收获空虚。那么,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伤逝》中涓生最后只能走新的生路,因为自己还活着。他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他最初选择与传统对抗,最终发现跨进新的生路的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自己的悔恨和悲哀,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为子君送葬。不管是以新的还是旧的方式,既然活着,我们都放浪形骸之外或晤言一室之内,空虚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而拥有意义,是我们自己在这个空虚的世界里去创造意义,从而才拥有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意义!”我眼神坚定,向前方走去。作者:张文和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