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每次读到这篇文章,我总感觉到日子仿佛有了具象,它如流水般滴滴答答的声音在脑海和耳边不断地回响,一股五味杂陈、难以名状的味道从心头涌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每次放假坐上高高的大巴车,向下望着学校的南门,还有旁边的那一群志愿者们,我总是觉得,仿佛昨天我就站在学校的南门口,拉着蓝色的行李箱,排着那长长的队,怀着那一颗憧憬的心入学。
可如今,时间太过匆匆,甚至不曾在我的不觉察之中留下痕迹。
转眼间,我大三了。大学的日子,也已然过去了一半。
前些阵子回家,途经一条走过多年的小路,往日童年的记忆猛然间重现在脑海之中,久久挥之不去,心里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我躺在自己房间的床上,一种莫名的惬意与怀念向毫无防备的我袭来,一种久久没有过的放空浸润着我的整个身体。恍然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好想家。
我一直认为,从升入初中,也就是中学开始,生活就已经不再是“自由”的了,所谓的“童年”,也就已经结束了。
记得有天晚上,我和朋友出去吃饭,回来时经过一个游乐场。当已经21岁的我看见游乐场里的设备,仍旧有一种冲上去玩耍的冲动。一转眼,已经过去好多年了,我仿佛还以为自己十几岁,我好像还没有做好长大的准备……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是啊,我经常会想:为什么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我们总是在希望“这一遭”能够“留下些什么”,渴求在我们短暂而宝贵的一生之中留下些许的“财富”,或许是名人名言,或许是先进技术,亦或许是诸多的英雄事迹……
我承认,人不能没有目标。
可有时候,我们往往越是在追逐着什么,就离什么越远;越是渴求,想要的反而越得不到。
我想,不求能够成为怎样的名人,留名青史,只求这一遭无怨无悔,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恰逢五四运动落潮期。当时的“五四”知识青年忙于救国,忙于追求进步,他们备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压迫,却没有停止追求进步的脚步,他们苦恼、彷徨,却在冷静的沉思后,继续追赶人生的路。
是啊,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直在苦恼、彷徨,在冷静的沉思与宣泄后继续追赶人生之路呢?
太阳明日依旧会东升西落,大海依旧会潮起潮落。我们终将向生活妥协,终将与自己和解,终将在无数个独自落泪的夜晚过去后启程继续赶路……
朱自清先生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著地探寻与追求。
先生在《给俞平伯的信》一文中写道:“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它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我相信,像先生说的那样,每一刹那,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生的每一刻,都足够宝贵,都足够值得我们去记录和怀念。
小时候,觉得忘带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的时候,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的时候,觉得跟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到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山,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跨过了,从前以为不能接受的,最后也在时间的磨合下,慢慢接受了。
生活充满了想象,遗憾也不过是常态。其实,无论当初做什么选择,我们都会后悔。我们无法站在现在的角度,去批判当时的自己,就算时间重来一次,以当时的心智和阅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故事的结局还重要吗?
真正的强大,不是选择忘记,而是学会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接受困惑、不安、焦虑和遗憾。你只需要平静下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该走的路都走完。
生命那么短暂,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完美的人生。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愿我们都有历经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亦有那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海晏河清,四海承平。
希望这一路走来,我可以不后悔。(作者:姜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