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汶川,不再是一个地名(作者:刘得阳)
发布时间:2008-05-23点击数:[]
20085121428分,四川省汶川市发生了里氏8.0级强烈地震。随着惊天动地的震动,房屋倒塌,地面断裂,泥石流横冲直撞,降雨降温雪上加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家庭的欢声笑语,工作的匆忙奔波,学习的紧张有序,城市的繁华喧闹,乡村的农耕田忙,顷刻间化为处处混乱,片片废墟。人类的血肉之躯怎能抵挡坚石泥流的蹂躏,鲜血与眼泪,雨水与泥水,痛哭与喊叫,挣扎与无力,充斥在大地上。数万个生命的逝去,怎不叫人扼腕叹息,泪湿衣襟?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怎不为同胞的殒逝深感悲伤,沉痛哀思?从那时起,汶川,已不再是一个地名
乞讨不算穷,处死为最大,这是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的一句话。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它就像激光一样刺痛了我的心。这句话的内容是简单的,简单到只有两个字——生命,但它的含义是丰富的,日月星辰,风起云涌都在其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在天灾下,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一声声无助悲痛的哭泣,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渺小;一桩桩求生的奇迹、一幕幕人性的光辉,则让我们见识了生命的坚强与伟大。面对5.12汶川大地震,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弥足珍贵,生命的来之不易,生命的脆弱无力,我们都更应该珍视生命。于是,汶川,成为珍视生命的代名词!
生命的对面真的是死亡吗?臧克家先生的诗《有的人》回答了这个问题。“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与死亡有了更深刻更高层次上的联系,。它告诉人们区别生与死的标准不是你心脏跳动与否,而是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我们的同胞已逝,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对于生者尤其是大难中的幸存者来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鼓起勇气好好活着,无疑是对死者最有意义的告慰。死者长已矣,生者犹可追,我们期待每一个活在今日的人,回忆往事时,“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表达我们哀思的方式不仅仅是眼泪与悲痛,更有力的表达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让我们生命的内容丰富起来,生命的宽度延展开来,生命的意义突显出来。于是,汶川,成为好好生活的代名词!
患难见真情。地震震塌了我们的房屋,却震不垮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夺去了同胞的生命,却夺不走华夏儿女的手足深情。“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在面对这次突发性强、破坏性大、营救极为困难的大地震时,党和国家显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人民群众表现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精神。看着人们献血的积极,捐款的踊跃,目睹着一批批解放军、武警战士的奋勇营救,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的指挥,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团结,中华民族的伟大,五千年文明古国焕发出的足以照亮全世界的精神力量。于是,汶川,成为民族力量的代名词!
20085191428分,全国人民为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汽笛长鸣,举国同悲。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我想了很多。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人民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与顽强,中国人民也从来没有因恐惧而被吓倒。2008年更是不平静的一年,南方雪灾,藏独事件,火炬受阻,火车相撞。汶川大地震,又一场血与泪的洗礼考验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让我们抱成团,拧成绳,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刻苦学习,提高本领,为抗震救灾尽出自己的力量……想到这里,泪水不知不觉间已爬满了我的脸。
后记:519,是我21岁的生日。于是,这个生日对我来说又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死亡的可敬。生命的创造与陨落,在我通向21岁的路上增添了一分重量。(作者:财经系工商05 刘得阳 实习编辑:张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