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大学生在矿山的幸福生活——记孙村矿2005年入矿大学生

发布时间:2007年12月13日 00:00  点击:

在矿山人才短缺、不断流失的情况下,孙村矿200520名入矿大学生却扎根矿山,奉献青春,过着充实而又幸福的生活。如今,他们正雏鹰展翅,已渐冶炼成钢。他们首先锻炼意志于军训场上,又迈进了长长的巷道,踩着积水的泥泞,经受了高温的考验,趴伏在幽黑的回采面,染上了一身乌金的色彩,逐渐适应了矿山的工作环境,实现了由学生到员工的成功转变,逐步地走向成熟。他们之中,有与乌金亲密接触的采煤尖兵,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洗选伉俪,有出炭不出炭,关键看机电的机电高手,有手中无图,心中有图的机械制图精英,还有七位擅长精打细算的财会巾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看看他们在矿山的幸福生活。
                            
采煤尖兵——张新
    
张新,一位采煤战线上的尖兵!一个帅气的小伙子!一条响当当的山东汉子!他20057月从山东科技大学采煤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努力坚持工作在井下生产一线,立足岗位,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创新创效,不久便成为工区的技术员。今年3月份,既有技术又有学历的他当仁不让,被选拔为集团公司快速掘进一队的副队长,在掘进会战中尽显儒将本色,同时他也成为了孙村矿最年轻的副科级领导干部,也是参加工作时间最短、提拔最快的一个。
    
由于他思想进步,表现突出,成绩优异,今年619日,张新面向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20名同年入矿大学生中的第一批党员,为大学生的成长进步树立了榜样。
                          
洗选伉俪——杨硕、芦娜
    
洗选科班出身的杨硕和芦娜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志同道合的他们携手来到了孙村矿,大大增强了洗选专业的技术力量。他们服从领导的安排,深入车间一线,详细了解洗选生产工艺,虚心向老工人请教,努力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地为生产工艺的改进出主意、想办法。在目前正在进行的动筛项目改造施工中,作为技术员的杨硕主动请缨,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瓢泼大雨,都能在工地见到他忙碌的身影,现场进行技术指导;芦娜也不甘示弱,积极查找资料,分析图纸,计算数据,为动筛项目改造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依据。
    
同张新一样,身高一米八五的杨硕也在今年入党了,成为了入矿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和领头雁。
                              
文武兼备——杨秀
    
千万别误会,这可不是一个女孩的名字,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帅哥。杨秀,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是个货真价实的东北人。经过两年的磨练,现在杨秀的身份是山东新雪矿井降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力量,在今年进行的北立井降温二期工程中,杨秀独当一面,全面负责现场技术管理,每天早晨630分前到达北立井,晚上8点才能回家。遇到技术难题,就吃住在工地,和技术人员一起检查每个部件,核算每条数据,直到找出症结所在,彻底把问题解决。
    
杨秀不仅是一个技术人才,还是一个万事通。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知识,他都能有板有眼地说出自己的一套理论,而且逻辑性强,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以说,他是20名大学生中是文武兼备的大才子
                               
巾帼侠女——孙元元
    
这是一个恬静美丽的女孩,庄重大方,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感觉。她在人力部办公室工作,踏实好学,深得领导信任。她有一个侠女的美称,只要有人开口请她帮忙,她都尽力去做,好像在她那娇小的身躯中隐藏着一股巨大的力量,让人敬畏,让人钦佩。她还经常参加演讲比赛,称得上是演讲专业户了。无论是在矿上还是在集团公司的演讲比赛上,都能听到她那悦耳动听的声音,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大学生员工的风采。因此,她是20名大学生的形象代言人
以上5人是20名大学生的一个缩影,还有文科班出身的运输工区团支部书记张照立,他深入井下,带领团员青年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共同进步;喻灵芝和高文婷两位财会巾帼,不远千里赴陕西,在外出创业的步伐中勇挑重担;郗磊和张浩两位IT高手,在电子世界中大显身手,业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以矿为家的刘正园脚踏实地,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一工作起来就废寝忘食,经常通宵改稿,辛勤的汗水终于浇灌出了幸福之花,今年他被光荣地评为了矿十佳优秀团员……
    
总之,他们在矿山大家庭的关爱下,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工作,学会了成长。企业给他们搭建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提供了明确的发展前景,从而产生了同一的价值认同感,激励着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征途上继续大步前行,向更加幸福的生活迈进。(注:本文描述的同学除杨秀外均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