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用心解读和体味梵·高要追溯到七八年前,那年寒假,我正在读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教育心理学》的宋广文教授,不仅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是专家,对书画也颇有研究。他说我的画风有些像梵·高,色彩炽烈,富有激情和感染力,这让我受宠若惊。也正是他的话点燃了我关注梵·高的热情,开启了我不断靠近梵·高的漫漫征程。
梵·高是十九世纪卓越的绘画艺术大师之一,一生悲惨而辉煌。他生活窘迫,艺术道路坎坷不平,与最好的朋友屡发争端,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以至自杀身亡。他生前只有一幅作品被人收购,死后却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在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梵·高创造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和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提到梵·高,人们自然会想到《向日葵》。《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他以崭新的手法、独特的风格,一扫创作初期的晦暗色调,用金黄、天蓝、鲜红等明亮的色彩尽情描绘物象,笔触奇绝浓重、热烈奔放,那色彩好像由太阳、水银、血液等直接变幻出来,又像燃烧着欢乐的精灵、光明的种子。在世界美术史上,似乎还从来没有其他静物如此强烈地表达出焰火一般令人眩晕的色彩和不安的灵魂。
在古老的传说中,向日葵是太阳的恋人,她忠诚热烈地爱着辉煌的太阳。梵·高以独特的视角和饱满的表现力创造了《向日葵》,表达了自己对光明和温暖的追求。《向日葵》色调单纯强烈,线条生动有力,表现了花朵灵动的神态和花盘饱满厚重的质感,不仅突出了花朵热烈粗犷的美,也反映出画家爽直奔放的性格,欣赏他的画,令人精神振奋、心驰神往。梵·高所以成为梵·高,不在于疯癫,甚至也不在于色彩,而在于热爱和渴望。向日葵既是我们认知梵·高的符号,也是我们走近他心灵的一把钥匙。据说,梵·高死后,他的挚友加歇在墓侧种满了向日葵。在阳光的照耀下,那些闪烁着动人光辉的向日葵,成了一位旷世大师最后的陪伴。
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得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从没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为了生计,他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画店当职员。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自费到一个矿区当教士,跟矿工们一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坚硬的地板。矿坑爆炸时,他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这种认真的精神引起教会的不安,他最终被迫离开了教会。后来,他在绘画中找到了慰藉,开始了真正的创作。在梵·高的作品中,我们被其中的热爱所震撼、所折服。他像一只被剪断双翅的鹰,却依然热爱飞翔,热爱蓝天之上那些高远的梦想。他的灵魂明朗而高贵,正如那盛开的向日葵,金黄灿烂……
梵·高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出色的作家和哲学家,他具有极强的理解事物与表达思想的才能,这两种才能在他生前留下的700多封书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书信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人们阅读这些书信时,才知道梵·高是多么热情、对生活是多么挚爱,才了解梵·高当时所处的苦境以及他们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在梵·高整个的成长期,他把自己崇高的理想、疑惑、恐惧,通通倾泻在这些书信中。这些思想展示得那么充分,既有对他日常工作的琐细描述,也有对这位艺术家被造就过程的细微刻画。漫步整个人类艺术史,没有几个画家像梵·高一样,用如此率真的文字作“自画像”。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这样说道:“梵·高给弟弟写的书信,令人惊叹地展现出梵·高激情悲壮的生命历程。它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描写天国的宁静,只是记述了画家渴望和绝望的一生———在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一位天才发疯和自杀的过程。这是一部充满忧伤和绝望的记录,但其字里行间却表现出无穷的忍耐力和永恒的艺术成就之美,放射着伟大的精神斗争的灿烂光辉。梵·高短暂的一生,是天才创造的一生,又是悲剧的一生。”
梵·高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完成的。绘画是他的使命,他的作品赤裸裸地诉说着真爱、痛苦与恐惧。生活越艰难,疾病的折磨越厉害,他的作品反而越是明朗澄澈,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他用艺术家执著疯狂的追求告诉后人:艺术家人格的独立与完美是最可贵的。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面对无情的外部世界时,顽强的精神会迸溅火花直至燃烧成熊熊烈焰。
我钟情梵·高,除了画作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因为他火热的心打动了我的灵魂。在梵·高充满悲悯的画布上,形式美和意境美自然地结合:葵花生长、星空低垂、吊桥下流水潺潺,丰收的田野麦浪起伏,夜晚的咖啡馆流淌着日常生活的寂寞与安宁……我们从中看到了他辛勤耕耘的身影,听到了他真实而温暖的倾诉。他热爱生命,渴望生活,尽管他并没能被所有人理解。他担负着心灵全部的秘密,带着无法布道却又坚定无比的信念离开了我们,他的灵魂却是我们与艺术同行不可或缺的伙伴!
踏着梵·高的足迹,我倾尽所能,忠诚于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油画创作这条路上挥洒心血和汗水。踏着梵·高的足迹,我拥抱生活,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希望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作者:陈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