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行走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0-11-01点击数:[]
人们喜欢出行,常常是为了放松疲惫的身心,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创作和造物主的神奇。旅行的确是件好事,风景的秀丽怡人甚至可以抹去路途的劳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的巍峨肃穆,海的磅礴大气,我们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中徜徉,收获的是一份美好的心境。就像简桢在《问候天空》里说的那样,能够骑着自行车在风中驶过,无所顾忌地大声呼喊,放声高歌,将心情放牧到天涯,心中的那番透彻通亮,相信是很多人所向往的。
  可有时,旅行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惬意和舒畅,更多的是心情的沉重。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一直不懈地行走在旅行的路上,一纸一笔、简单的行囊,就是他们的生活。即使囊中羞涩,即使行装简单,但只要怀揣着梦想,他们就毅然上路了。
  有一种旅行,是常驻我们心间的。当我们还在学堂时代,书本让我们知晓了许多美丽的去处。尽管那里可能是路途遥遥,黄沙漫漫,人迹罕至,不见得尽是秀美绰约,可自学生时代时形成的那种向往却始终挥之不去。
  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记录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跋涉过祖国的土地后的心路历程。从敦煌莫高窟道士塔的佛经到长江入海口狼山脚下清末状元张謇的坟茔,从清代流放发配文人的宁古塔到西南边陲的原始歌舞,从气象森严雍容华贵的紫禁城到风光旖旎的江南小镇……余秋雨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他用行万里路的实践探究着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文明文化心态。《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则是他踏上欧洲、西亚、北非等异国他乡时记录下的对异域文化、异域民族、异域文明的心理状态的思索。在旅程中,他时刻在瞻仰着各大洲文明的遗迹,面对历史,他的思索总是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旅途中,我们会邂逅无数美丽的风景,但我们不可能一一停留。更多的,我们会在心驰神往的地方驻足,就如陈丹燕。德国,维也纳,巴伐利亚,她一直孜孜不倦地行走着。也许是向往欧洲中世纪辉煌的艺术成就,也许是钦羡那和谐民主的氛围,她多次游历欧洲。虽然那个时代的城墙早已斑驳剥落,我们见到的只是历史的遗存,但依然不枉此行。暮野四合,淡黄的光束,阒寂的影院,帘帏轻启,茜茜公主在屏幕上优雅地走来,那么迷人。维也纳的美泉宫,美女泉对面的醋栗树、林阴道、玫瑰园、墓地、伊丽莎白皇后塑像……茜茜的气息无所不在。这些地方,没有如织的游人,处处充溢着宁谧与安详。在这里写写心情文字,梳理梳理凌乱的心情,与心中的茜茜公主同在,未尝不是一种惬意。薄暮时分,多瑙河岸边,她静静地写生,欣赏着唯美的落日;施特劳斯的金像前,她多次伫立;哈维卡的咖啡馆,她一次次留恋。夜晚,一间小屋里,昏黄的灯光下,她乐此不疲地不辍笔耕。就如她所说,“漫卷西风,走的是心境,看的是风景。”
  旅途中,我们或许常常会感到时空的交错更迭,万古苍穹之下人是多么渺小。我们常常停留,畅叙幽情,发今古之浩叹,感受先人的气息。这里或许曾有过腥风血雨,战乱兵燹,无尽的生灵涂炭……可时间仅给我们一幢甚至有些残破的建筑让我们凭吊念想。或许这里一直很安静,安静得我们能听到时间走动的声音,安静得让我们不由自主去审视过往的一切。或许,云卷云舒,宠辱偕忘,旅行中收获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其实所有的故乡不都是异乡吗?所谓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落脚的最后一站罢了。”旅行,甚至让我们收获了一种归属感,真是人生如旅。只能以轮椅代步的史铁生,一次次走过迷茫彷徨的地坛,面对着再熟悉不过的景致,不也想明白了人生的许多问题吗?“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经历得多了,走得多了,总会想明白很多事。一枝一叶总关情,那些熟稔的花草树木其实也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可惜,至今我还只是在书山学海中远航,相信未来我也会真正走在远行的路上。(作者:郭淳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