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田野掇拾
发布时间:2012-10-22点击数:[]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季节,大家都用“金秋”赞美她,表示对丰收的喜爱;而千里沃野上热风裹着麦香阵阵滚过,农夫们挥汗舞镰的时节,也是对收获的一种反映。今年,我和同事们从夏到秋,经历了两次欢庆丰收的盛会,数学77班和计算78班相继举办庆祝毕业30周年的欢乐Party,我有幸应邀参加。
或在碧波连天的大海之滨,或在巍峨入云的泰山脚下,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来了,带着绵绵的思念回到了秀美而生机勃发的校园,在欢声笑语中倾诉衷肠,在热情相拥中拉拉家常。岁月把昔日的友谊精炼得至真至纯了。一位娇弱开朗的女同学,脚伤未愈就赶来聚会了,当她需要挪动时,就会有身体健硕的男同学背她走,没有扭捏,也没有矜持,双方都是那么自然,就像妹妹伏在同胞哥哥背上那样妥帖。曾在校庆时见过一条横幅,上书“最亲的是母校,最铁的是同学”,这该是对同窗情最通俗的诠释和最深刻的概括。
看着其乐融融的聚会场景,我思绪万千,不能自己地回想起30多年前,先说些陈年的旧事吧。既然要回顾从前,不妨把历史的镜头推得更远些,以起到“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1912年秋,满清腐朽政权被推翻的第二年,北京大学开设了数学系(算学门),有两位老师,为首的是冯祖荀,招了两名学生,还不能保证年年都招。真是微弱至极的星星之火,但这是中国迈向现代数学教育的起点,是跟中国古算无关的一个新起点,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这之后的十来年,有十几所大学开办了数学系,局面逐步打开。对于开创中国数学教育早年的数学家们,王元院士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评论:“那时虽人数寥寥,但以一当百,他们的艰苦创业精神足以永为后人之楷模。”1950年前后,各大学恢复招收数学专业学生,新成立的一批地方大学和师范学院也都开设了数学系本科(或专科),招生也从论个数变成论班级,数学工作者队伍迅速扩大。虽然发展势头可喜,但当时政治对数学发展的干预太大。文革结束后,一批工科院校(或经管类院校)设立数学专业并开始注重电子计算机和应用数学。
从上面的历史可以看出,数学有新发展多是在国家处于相对平静的时期,那时百废待兴,人心思上,人们希望走上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光明大道。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重要性,发展数学的教育和研究也就变得更为迫切。数学77班和计算78班这两个班,从开始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承担着历史使命。
还有个历史背景应该提一下。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有人开始对电子计算机的重要性有所认识,甚至把它看作现代化的象征。在那个软件工程、信息系统等少有人知道的时期,计算数学是最贴近计算机应用、具有现代化色彩的专业了。“文革”前,正式开设这个专业的大学只有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有一些重点大学自办了相关的专门化方向但人数不多。因此,我们办这个专业是超前的,这得益于吴方先生的点拨。
社会要进步,总要有一批精英来推动;民族要强盛,总要有一批仁人志士构成民族的脊梁。孔子早就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温家宝总理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我们应该做这样的人。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一个班的力量很小,是沧海之一栗。然而,汹涌的沧海不正是由滴滴水珠汇聚而成的吗?我已退休,但还要跟同学们共勉,要做一滴洁净的小水珠,绝不做浑浊的水滴去污染环境、危害社会,不做懵懵懂懂混日子的人。
这两个班的设立,是领导和老师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热情和希望。计算数学专业是我校第一个理科专业,学校从此结束了单科性办学的历史,在学科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我校成为一所多科性科技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的设立(包括电子计算机的配置),开创了一个好头,画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办学模式,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主流正道。在多种学科交互渗透,相辅相成方面有了很多生动的实践经验,可以花些力气进行总结和梳理,以备向更高的台阶迈进,当然,科技大学是应理工见长的,我校理科的成长又比工科晚很多,所以更要重视理科的作用,当然数学也在其中了。
我跟计算78班的情谊是上天的馈赠。计算78班进校后不足一年,数学77班的“高代”课程结束了。当时,我满心期盼能到计算78班去上课,但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安排承担别的任务,两年多都未能如愿。一个偶然的事件带来了解围的机会,我校一位权威的数学老师提的“数学类专业应该开设实变与泛函课程”的建议被领导采纳,教研室主任难觅承担者,最后试探性地找到了我。真是天赐良机,我爽快应承了。正因如此,我一直分外珍惜这段师生缘。
其实,计算78班进校时我就把同学们视作自己的学生了,经常从当时的任课教师处了解他们的情况。我知道计算78班是一群思维活跃、头脑灵光的好苗子,很有创新潜力,但比较贪玩,得适当加强管理。我下决心管闲事了:当看到有些同学在不适当的时间到操场打球,我就跺脚把他们吼回去。同学们当时都很给面子,现在想来要鞠躬谢谢大家对我良苦用心的体谅和对不雅态度的宽容。
从历史的浮想中返回,该说说神采奕奕、热情亲切的同学们了。若用这篇随意想、信手写的小文章承载那些卓越的成绩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仅想把这两次活动中被扣动心弦的几个片段,用双手捧起存进记忆中。
首先要讲述的是一位秀丽而文静的女生。原以为毕业后她的身影会出现在北京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意外的是,她居然在北京这种强手如林的地方办了一个科技型企业,据说生意很红火。在泰安校园遇她时,我用俗气的“老板”一词称呼她,是玩笑之意。她听后莞尔一笑,谦虚地说:“小老板,小老板。”她特意强调了那个“小”字,但在语气和眼神中透出的是怡然和自信。她的成功是“无意栽花花自艳”的类型,足见同学们的人生和事业是多么精彩纷呈。
第二个片段是我在数学77班集会时为一名同学带头鼓掌的故事。他因为家在贫困地区的农村,为照顾家庭,遂辞去了大学的工作,回家乡当了一名最基层的教委主任,工资也不高。当他负责中小学危房改造、手中掌管着很大一笔钱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安全,全心全意抓工程质量而不寻思潜规则。我被触动了,不由想起两千多年前那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仍坚持信念的孔门弟子,这位同学也践行了“贫贱不能移”的操守,很可贵。
最后要讲的是一对夫妇同学。他们的家庭,学业、工作跟母校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在双双在上海某大学任教授。男生是该校信息科学的学科带头人,女生也是巾帼不让须眉,连续五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好老师”。她说:“我之所以有这样骄人的业绩,全得益于母校老师的言传身教。”听到这里,我惭愧了,因为我本人并没有那么好。
不再一一举例了,同学们都是成功人士,是社会精英。有在学术上建树甚丰的专家学者,有执掌一方的优秀领导者,有桃李芳菲的名师名导,有搏击商海、指挥若定的儒商……在伟大的时代里,他们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是时代的幸运儿,也是时代的弄潮儿。同学们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中的一代才俊,是我们学校第一代的理科才俊,是母校的骄傲。他们在母校重聚,不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不为引经据典探讨高深的学问,而是为了感恩这片托起他们腾飞的圣土,为了寻回心灵深处的那份情愫。
在一群风华正茂、英气勃勃的精英之中,还有几位皓首童颜、精神矍铄的老者。大家三五成群,或树阴下散步,或假山旁长叙,畅谈会上也有热泪盈眶的真情流露,宴会上不乏觥筹交错和真诚的祝福,远隔万里的海外还送来了牵挂的心声。这里没有宽袍大袖的潇洒,也不需要曲水流觞式的风雅,有的当代人才的风流倜傥。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和“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来形容非凡的盛况及愉悦的心境,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翘首30年盼来的两次集会,无法忘怀的欢聚!我参与其中,幸甚至哉,谨以信手的掇拾与诸君共忆。当仓满廪实,收获季节的激情和热闹都过去后,我愿像农夫一样,到留有谷物余香的田野上徜徉,慢慢地回忆,细细地品味,微微地醉去……(作者:袁云耀)

上一条:笔架山之恋

下一条:品阅生命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