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宿舍的窗台上长出的苔藓,我感到有些惊奇,仔细想来,夏天原本就是潮湿的。潮湿的地板,潮湿的被褥,连空气,仿佛都能挤出水来,而在青岛这个滨海城市,潮湿更是常见。因而连许久不见了的青苔,也不知不觉中在墙角处生根,向我们宣告着这个季节的特色,唤起了记忆中那抹最鲜亮的绿。
儿时最喜欢的便是夏天,虽然不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却总因为小院里那些翠绿的颜色而欢欣,我最喜欢的便是自水井旁生长出来的鲜绿的苔藓。小时候,家里用最简单的压水井取水,尚不及压水井井杆高的我却总是喜欢抢在大人之前跑去压水。踮起脚往浅浅的井口内倒入一瓢引水,两只手便握住井杆一阵忙乱,不一会儿,清澈冰凉的井水便盈满了水井,自水井旁短短的管道流入桶中。顽皮的我总是高高地将井杆举过头顶,却常因力气太小,无法将它压下来,于是我便经常整个人都吊在井杆上,将井杆压下,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我的一大乐趣。每当这时,奶奶总是要出来阻止的,她唯恐井杆突然翘起或落下打到我身上。贪玩的小孩子总是将大人的忠告当做耳旁风,因而总是在奶奶刚转过身去,我便继续我的“冒险”。将井杆提上来时,猛地一用力,水便会从浅浅的井口溢出,顺着井台慢慢流到地面上,每当桶里的水满了,我便开始重复这种乐此不疲的游戏。水井里、桶里雪白的水花便会随着我的动作欢快地跳出来,水井旁便经常是潮湿的,也成为了苔藓生长的乐土。起初,它们只是长在不引人注意的小角落,水流的地方多了,它们便也大胆起来,那些点点滴滴的绿慢慢聚拢,生长成为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在井台下面,一片片小的近乎看不清的叶子,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上面偶尔会伸出几根长径,开出几朵如米粒般大小的白色小花,花朵凋谢后,会结出一个圆圆的如沙粒般大小的种子,它们像是青苔的触角,探索着水源。光着脚踩在上面,软软的、凉凉的,让人感觉到一阵惬意和凉爽。我用手拔出一小块,绿色的叶子下面是白嫩嫩的根,纤细而洁白,一尘不染,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的根大多如此。
水流到哪里,苔藓的脚就跟到哪里,我便经常故意将水漾出,任其顺着院子的边缘流向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奶奶总是责备我将院子弄湿,担心走路的人不小心滑倒。我却总是盼着那些柔嫩的小脚再快一点移动,让这舒适的地毯铺满整个院子。进入盛夏,雨水便多了起来,不用我去故意洒水,地面上坑坑洼洼里便积满了雨水。更多的青苔从早已被磨得光滑的青砖下面悄悄地伸出探索的触角,不过几天而已,青色的砖便被染成了绿色。只是不等我得意起来,奶奶便会用铁锨将路面上的青苔清理干净,我只能盼着再下一场雨了。
后来,原本看似很高的井杆已需要我弯下腰才能够得到,年迈的奶奶也用上了电机抽水,院子进行了整修。冰冷的水泥将那些凹凸不平的青砖覆盖,排水通畅后的地面即使在雨季,也能很快干燥。习惯了看周围整洁的马路和规整的建筑的我,渐渐对那些富有活力的绿色冷淡疏远了,甚至将它们列为杂乱一列,反而更喜欢沉寂冷冽的寒冬。于是那些生长在潮湿中的柔嫩的苔藓,连同记忆中的小院都销声匿迹了。(作者:赵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