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读书与生活
发布时间:2014-03-10点击数:[]
读书的重要性已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学士百谈不厌的热题了。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宏观的把握。那么,小而言之,书籍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营养品”和“进步的阶梯”呢?
  李霁野在 《读书与生活》中写到:“读书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必须两者并进,才可以达到佳境。”这并无什么难解之处,但作者却能在“平”处做文章,辨析精微,抉示透彻。作者紧紧抓住读书与生活两者的关系,先谈读书对生活的影响,茫茫广宇,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领域和生活方式,而 “生有涯”“知无涯”,读书便是人们弥补自身经验的一条重要途径。然后,作者又分析读书同样离不开生活。我们可以由此悟出两层意思,一是人各一面,人们彼此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读书时的感受也就不同。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是岁移景迁,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中读书,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此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宋代大学问家朱熹在 《观书有感》中写下这样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升华读书境界,就必须从生活的“源头”去汲取“活水”,这样才能保证所读之书不死不腐。正如李霁野所言“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的经验尽力扩大不可。”
  李霁野谈读书笔调轻松,不装腔作势;态度恳挚,不哗众取宠。与人津津到来,娓娓谈去,如数家珍,如话家常。其中不乏幽默之处,诸如“我只带来一个空空的脑袋,预备装满了好风景、好印象回去。却原来也要付代价”,“别的人听说都是用脑子思想的,我却用腿思想的时候也颇多。我向诸位保证,腿实在不像许多脑子那样空虚”等等。语带谐趣,笔涉幽默,不仅使文章生色,也增强了说理效果。
  写到此,不由得想起于谦关于读书的一首诗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诗中反映出人生的每时每刻无不与读书相联系。
  读书可养德。一个人可以通过读书来怡情益德。古人云:“不读圣贤书,难有圣贤德。”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英国萨克雷指出:“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读书使人品德端正,精神富有,从而能自觉地遵纪守法,消灾弭祸。读诸子百家这类含哲理的书,使人们明白人生价值;读蕴藏着先进思想、高尚情操、浩然正气的仁人志士的传记,使人们从中受到思想上的激励从而思进向善;读理论著作,使人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明辨是非水平。可见,读书能使人坚持时时、事事、处处以德为心灵的哨岗,不断清除内心的私欲和邪念,永远保持一颗火热的进取之心。
  读书可养性。人一旦钻进了书的丛林,可以远避尘世的喧嚣,开辟出自己一块清静的“绿地”。古人说:“至乐莫过读书”,“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的确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每当内心一旦有块垒需要排遣时,不仿吟咏几首消愁解闷的古人诗词,或阅读一些感悟人生的名家时文,或欣赏一点具有消遣娱乐功能的文学作品,将会令人感到春风入肺腑,时雨滋心田,乌云渐散、雨霁天晴、块垒顿释,豁然开朗。
  读书可养智。蜚声国内外走向世界的农民企业家鲁冠球当初打铁为生,如今已成为由17个企业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他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读书。读书使他拥有了一个智慧的大脑。事实上任何人想要建功立业,就必须勤奋读书。胸无点墨要想建立起事业的摩天大厦,那只能是空中楼阁。
  读书可养生。古人说:“读书悦心”。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欧阳修的《东斋记》对读书能治病养生说得更具体。他说:“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他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极言读书有养生去疾之效。
  人的生命过于短暂。人的目力不远,听力不深,舌头不长。人的欲望无限。感谢书中的天地,延伸了人的感官,时间与空间顿时化作眼前的小小平面。(作者:
闻仁)

上一条:青春无痕

下一条:流水岁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