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少不了玩具的陪伴,而随着童年的逝去,往日的玩具也会逐渐从生活中悄然隐退。《玩具总动员3》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但是从玩具的视角来回顾和反思这一成长过程。作为系列影片的收尾之作,该片保持了时间的真实性,在承接前两部冒险的主题之外,更添人文情怀,一举夺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与最佳原创音乐两项大奖,续写了皮克斯在动画影史上的辉煌。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怀旧的基调:家庭录像中播放着小男孩安迪童年时玩耍的场景,玩具们与安迪如影随形,他们一起度过了无数个快乐的日子。但录像播放结束后,我们看到的却是已经长大的安迪和被放置在箱子中的玩具。随后阴差阳错的误会使玩具们对安迪产生了隔阂,除伍迪之外的玩具一致决定前往阳光幼儿园“自谋生路”,但没料到,它们却在那里受到了以大熊为首的旧玩具的不公平对待。在反抗过程中,巴斯光年被重置,其他玩具则被囚禁在“牢笼”中。得知伙伴们处境后的伍迪,重回幼儿园,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玩具大越狱。当观众们都以为逃亡之路快要结束时,玩具们却又置于被焚毁的危险中。当然,在命悬一线之际,玩具们再次获得拯救。
一波三折的逃亡结束后,玩具们回到家中,发现它们误会了安迪。而即将读大学的安迪则按照纸条提示,在离开前将玩具们赠送给小女孩邦妮。看着昔日的玩伴,安迪情不自禁地对邦妮讲述起它们的故事,同时也在回忆着自己的童年时光。
在安迪的成长和玩具们的挽留这一矛盾中故事渐次展开,最终在影片的末尾用一次温情脉脉的告别化解了所有的矛盾。事实上,影片在一开始就用“安迪将去读大学”铺垫了告别的基调,之后的情节中也数次出现告别的场景,包括伍迪离开阳光幼儿园时,与昔日玩具伙伴们的告别;即将前去幼儿园拯救朋友们时,伍迪与邦妮的玩具之间的告别;以及在逃出幼儿园时芭比与肯无奈地与玩具们的挥泪送别等。如此频繁地出现告别这一元素,在加强戏剧效果的同时也是对人物关系的不断重组:每一次告别,都是对旧有关系的一种打破,也提示了新关系形成的可能。正是因为有这些离别的存在,影片中的人物才一步步走向最合理的结局。
影片最后,安迪将玩具送给小女孩邦妮,并向玩具们道别后离去,这与成长形成一种奇妙的映射:成长就是在不断地对过去说再见,而每一次再见,我们都可能走向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安迪来说,玩具们代表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快乐单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睿智取代懵懂,成熟也取代了童真,他像所有人一样不得不付出成长的代价,对于玩具的告别,成为了他挥别过去的一种隐喻。
如果说影片中安迪对玩具们的告别,是作为一个人类成长的必经过程,那么伍迪主动选择告别,则是一种经过考验之后的内在成长。伍迪是陪伴安迪的玩具,那安迪何尝不是伍迪的玩耍伙伴呢?对于以玩耍为天职的玩具们来说,安迪不仅仅是一个主人,更代表了昔日的美好记忆。在影片开始时,伍迪与巴斯光年等玩具尝试了各种办法想要挽回安迪的注意,但都没有成功,这已经意味着时过境迁,美好的旧日时光一去不返。经历了冒险之后的伍迪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会主动选择被送到邦妮家,而不是陪安迪进入大学校园。最后伍迪的那一句“保重,老朋友”,不仅仅是对远去的安迪所说,其实也是对昔日时光的告别。此时,镜头由全景逐渐拉近到伍迪脸上,他眼神中的怅然,令镜头外的观众也不禁唏嘘。
成长是人生中无可回避的话题,《玩具总动员3》以玩具的视角,为我们重新梳理了这一过程。虽然讲述的是玩具们的故事,但呈现出来的却是真实的情感经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着诸多取舍,每一次选择的代价,都是对其他可能性的放弃。对于那些不得不舍弃的东西,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如影片中安迪和伍迪一样,勇敢地告别。(作者: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