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不知何处舞青衣———惊梦古戏台
发布时间:2014-10-27点击数:[]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戏台上老先生醒木一震,自顾自张口一篇说词。这开篇弹词虽无关乎主题,只为将台下看客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台上来,可秋兴时节,老先生这《览古》可就倍添凄楚了。
  久闻安徽古镇繁多,旷世再无其双,而祁门一代,更是以古戏台闻名于世。一行车马辛劳,本只图一睹古戏楼的斗拱飞檐,红烛高灯,雕梁画栋。那曾想,竟能逢上这闲置百年的戏台的第一出折子戏。
  暮色里,巍峨古戏楼的轮廓像是古旧画卷中的剪影。流光飞转,洗尽铅华,只有朱红的廊柱依稀当年色彩,透出些许朴拙的华美。
  锣鼓声响,出将入相,戏已开场,戏台上仍是那些流传千百年的旧时歌戏。可我却始终难以将注意力定在台上,游人来来去去,却少有落座,大都围着戏台指指点点,态度戏谑,笑语喧哗,本应沉浸戏文里的优伶们一次次被拉回现实,平淡的妆容被裱在脸上,孰知他们心里却难平静。
  蓦然听得鼓点渐息,忽见一位轻盈的青衣转入台上来,姑娘捻兰指衣素衣,纤纤碎步,旋身回袖,仿佛昔年汉廷折腰之舞。只听青衣姑娘踮足凝气,悠悠一句念白:“那生,素昧平生,缘何至此?”唱腔绵长,只听着尾音低徊,仿佛一根丝线渐渐拔起,越高越细,最后没入云中,周围嘈杂的声音纷乱的人群倏忽不见了,只剩偌大的戏台上一个水袖轻扬徘徊吟唱的青衣。依稀记得那是《牡丹亭·惊梦》中的戏文,可彼时我已无力思索杜丽娘是否该由青衣来唱,也没心去想《牡丹亭》长曲为何只道此一句,但觉她一式一招,还是可以读懂那个千年来传唱的经典名段。透过薄暮的晦暗光影,似乎可以看到岁月的河在缓缓流动。此时的古戏台又是我从那些似曾相识的文章里读到过的那个了,老旦、青衣粉墨登场,台下人头攒动,掌声雷鸣;年迈的族长靠在自己的躺椅上,微微捻须颔首;而两侧包厢的女眷们则忙着对台上英武的小生暗送秋波。
  忽听得醒木声响,眼前热闹的景象倏忽散去,愕然发现,戏已散场,青衣不见,台上仍是那位手持醒木的老先生,周围只剩零丁游客。我四下乱走,想去找寻那个繁华梦境的踪迹,可终是徒劳;我茫然四顾,若有所悟,若有所失:随着古镇的发展,古戏台也被人们所重视,可作为戏台的主人,那些戏曲优伶们却无人问津。庸庸碌碌的人们,熟悉了繁忙紧迫的城市生活,却难以静下心来看一段戏,也难耐下性子,给予别人安静与尊重。世界偌大,只是不知是否还有地方能让那青衣姑娘尽兴舞一曲牡丹亭。
  又听老先生吟诵词评,隐约好像是:清河桥波,碧水长流。古城角落,箫管声处人多。来者来,去者去,南村顽童知何处?(作者:
王昕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