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最流连,烟火人间》。
笔者是一个颇懂烹调生活的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很有趣的形容:以字还粮。他说怀疑自己上辈子是盗米的鼠小弟,这辈子要以字还粮。那就还吧,可是长久地做夜猫子来码字,也算苦了人生。写自己内心的文字,记述生活,记述心灵的微澜,才算不枉。
记得看过一句话:“一个女作家应该热爱自己的闺房,就像一个男作家热爱自己的客厅一样。当然,身体好的话,还可以去热爱广场和海洋。”从书房到厨房,烟火气息重了,书香气息淡了。这话给我很多感触,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致力于让自己远离油烟味儿,让自己脱离庸俗,让自己看起来既入流又与众不同,于是一味地追赶,追赶所谓的前沿;一味地拥挤,拥挤于所谓的奋斗之路。结果呢,也许你也无助于对结果的认知。所以,不如体味一番烟火人生,读遍了闲适散文,厌烦了风雅小说,不如去和一位俗人海吃胡侃,听听他的趣闻,叙叙街巷传说。
浮生的况味,在抉择之间。就像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一个人如果活得自私一点,活得自由,可以不读历史,不碰算数,不懂物理化学;也可以不闻民国,不问往事,傻愣愣得安守着自己的一方庭院、一片后园,闲赏花、养野鸟、观日落、听夜雨,岂不也好?这也许算消极的避世心态,可是如若活得太累,起码也累出点成就,不咸不淡,不死不活,意义何在?也许会有人反驳,活着即为意义。好吧,那你就不人不鬼地活着吧。人生,说得太大了我也不好理解,就说生活吧,活得有趣总是不枉今生,如果想玩,那也要好好玩。
看这本书,完全不像是在看书,倒像是在生活。在一条光影斑驳的老巷,在一家香浓四溢的面馆,在一个煲汤煮粥的晚上,在一个孤枣忍红的深秋……每一处都能看到生活留下的痕迹,是真正在生活。虽然还没看完,到此,体味最深的是从味蕾传达的生活况味。惬意,自然,又有一种慵懒。
俗世如烹,好汤慢煲。煲一锅好汤,从取材,洗净,切好,下锅,放佐料,然后随手拿起一本书边读边等,约莫两个时辰,汤香味浓,盛一碗,还不能立即下肚,好汤自然要慢慢喝。小口吹汤,待汤温适宜,小勺舀入唇舌之间,香气四溢,浓郁的香气爬进味蕾,爬进胃,触及每一根神经,喝汤喝到冒汗,生活的满足感瞬间袭来。
人之糜烂,谓之堕落;五谷之糜烂,谓之粥。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喝粥不劳皓齿,不费唇舌之力,不伤脾胃之劲,且粥之味极香,令人口舌生津。现在如若不借用其它,亲自动手,体味这安静又温馨的过程,品尝“香于酯乳腻于茶”的美味,何尝不是快意人生?
浮生如茶,在哪里翻滚,就在哪里释放光芒。茶本孤寂,生于幽谷或茶山之上,却能聚人气,和事端,成生意,促感情。茶百味,人生百味,品茶,品人生,从生活中体味人生,感觉自然不同。
世间烟火尘埃,本来如此,本该如此。(作者:李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