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诗酒趁年华
发布时间:2015-05-14点击数:[]
中国的文学作品我看得不多,余华是个例外。他的作品有西方荒诞派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扎根自己土壤,具有更动人的成分。
   熟悉余华的作品大概经历几个片段。《十八岁出门远行》让我第一次见识到这种残酷又让人哭笑不得的叙事手段;《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也是极优秀的作品,但它们与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相比并没有极为出众的特色。再之后的几本中短篇小说集,剧情精彩,叙事节奏越来越成熟。直到我看了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使得除此之外所有作品都失去了光辉,只此一作便已无憾。
   多年经验的积累就一定胜过初出茅庐的锐气?又有谁能保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不会磨平他与生俱来的才情?我极喜欢曹植《与吴质书》里“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这句,倾海为酒,并山为肴的气概,伐竹云梦,斩梓泗滨之壮阔,这是才华跟激情一起剧烈碰撞才会出现的诗句,任少年的读书积累练习模仿都无法求得这般珠玉。王勃觥筹交错之间所作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以来多少墨客文豪,又有哪句比得上此刻星芒折耀飞霞镜影般四散的才情。
   我对此感触颇深,前些日子翻到一篇大一写得散文,自己都能从中感受到某种心跳,那个时候我并不像现今一样读一个故事还要研究他的叙事结构、表述方式。就单单是写,想到哪就写哪。那个时候写得小故事没有研究,没有顾忌,任凭自己的思路随意奔腾,像是清澈的山间溪流每一次与石壁的碰撞都飞溅出熠熠生辉的水花。
   很喜欢胡适的一个观点,文学之所以成文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清楚明白,力能动人以及美。在我看来,清楚明白的表述是可以学习来的,我们所学的语文课本选用的文章,全部是很好的例子,文章首先要通明达意,这是关于文学的相对成熟而靠得住的共识。而清楚明白便需要研究和积累,无关才情,有积淀便有收获。动人与美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谈。文学作品中,美大概在于希望令读者欢喜或流泪,有足够的力量使他们哭、笑。我们在文学创作里提到的美往往是形式美与情感美。
   如何创造这种美呢?不是习惯把看过文章里喜欢的句子抄录下来,学习或是己用,但到头来自己的言谈与试图模仿的言谈仍旧泾渭分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阅历与不同的天分,因此每个人的言论表述也千差万别。同样是少年英杰,只有曹植能吟出“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只有王勃能写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究终归不同于诗人,文人气质同样不同于诗人气质,气壮山河或哀婉凄切的雷光电闪一般璀璨而精彩的句子,全是倚仗天赋才情而非多少年的知识累积。
   一开始,我很难分清楚究竟是才华横溢还是情感真切,使我为书中人事有动于衷,后来我才渐渐发觉,两者很难划清界限。情是才之起,才是情之发,所谓才情,本便一体。然而才毕竟是消耗品,终究要随着年纪和阅历慢慢磨损,余华的才情也便从《从细雨中呼喊》中变得更成熟冷静,我们若是真的有着那么一丁点才情,也终究会在漫长的努力和积累中,被梦境统统吞噬。
   毕竟子瞻所谓,诗酒趁年华。(作者:
文法学院 马骁)

上一条:看 海

下一条:因为有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