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风吹过,雨飘落,暗香盈袖;山无陵,水无尽,芬芳浮动。《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众口皆誉;在国外,视之如宝,如痴如醉。“三国”确实令后代人心驰神往。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它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历史画卷。
文章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其中有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
文中的战争、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是具有艺术性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为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虽都是用火攻的战略战术,但最终写出来却没有丝毫的重复现象。官渡之战中火烧乌巢,赤壁之战中火烧连环战船。作者对此类战争的描写,或是以逸待劳,或是出奇制胜,却让读者读起来耳目一新,爱不释手。如赤壁之战写得多么波澜壮阔,五彩缤纷,而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虚构;又如曹操解白马之围和司马懿平公孙康叛乱时采取的声东击西战术,郭嘉平冀州、定辽东时献“急之则合,缓之则离”之计,都显示了三国时代将才谋士的惊人智慧。表现将近一个世纪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斗风云图。在尖锐的斗争中写人物,在群英的角逐中显智慧。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算得上是选人上的典范。其文中的用人艺术,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它阐述三国兴亡的原因,无不归结于能否用得其人,这说明用人是何等的重要。三国用人都各有所长,如刘备的“明于知人”,诸葛亮的“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孙权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们既有其用人的不同特点,也有其共同之处,即不论资辈,破格用人;不论亲疏,赏罚分明,以及巧妙灵活的御人之术等。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隘、孙权的明德,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当然,也有选人失误的恶劣后果,警示着读者选人的重要性。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街亭失守。但是,他敢于承担用人之失,挥泪斩了马谡,且主动上书要求自罚。他能够从“领导”的角度痛悔自责,勇于承担责任,弥补过失,也是值得我们称道和学习的。
《三国演义》的影响可谓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用人管理等,它是值得人们学习、参考的经典范本。经典故事中,七步诗解开兄弟仇怨、刘备深情送徐庶、曹操割发代首严军纪、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收民心等,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管人理事、与人相处等方面的智慧,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开阔眼界,提升自我,拥抱生活,改变未来。
《三国演义》既不是白话小说,也不是文言小说。它比白话雅典,而不失平白如话的特点;它比文言浅显,可又不失却深蕴。其变通俗敷衍为文采张扬;变向壁虚构为凭信有据;变陈词滥调为科学神圣;变泥古不化为百读不厌。
永恒的微笑,倾诉着人格的高雅;无尽的芳香,体味着真善美的情操。《三国演义》像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千古流芳。它以强烈的感情、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艺术手段,真实地描绘了三国时期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国家现实;它是一部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战争史诗,是一幅饱含着智慧和经验的历史画卷;它给人以思想的启发、历史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三国演义》讲述的不单是沉重的历史,更不是古代精彩的战争,而是轻松风趣的故事,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两千年来,天变,地变,国变,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然而《三国演义》的生命力却一直旺盛不衰。(作者: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