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首名为《春日偶成》的近代诗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作品,诗中的樱花、杨柳、绿池和燕子无一不是春天的化身。周总理是一个爱花的人,其中就包括了樱花。
樱花,花色幽香艳丽,团团灿如云霞。其不争不抢自繁华的品格,极为可贵,因此樱花的象征就是热烈、纯洁和高尚。樱花,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宫苑里,已经开得明艳动人。到了盛唐时期,我国寻常百姓家的庭院里随处可见花团锦簇的樱花。唐朝诗王白居易的家中就有樱花种植,“亦知官舍非吾宅,且掘山樱满院栽。”等到春天樱花盛放的时节,白居易都不用车马和步履,他“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了,多么闲适自在的诗意生活。
唐朝盛世,万国来朝,当然其中也有日本国的使臣。他们看到到处盛开的樱花,当是极为喜欢,于是便讨要了几株,如获珍宝般细心呵护带回了日本。因为樱花得来不易,日本人极为重视,多年来悉心栽培,樱花得以广成园林。
世人喜爱樱花,诗人更喜爱樱花。宋代诗人方岳写道:“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王僧达也有诗曰:“初樱动时艳,擅藻得辉芳。缃叶未开蕾,红花已发光。”从两位诗人酣畅的笔端,我们可以看到,如雪如云的十里樱花铺天盖地压下来,幽幽的深山里春光满溢;浅黄色的嫩叶还没有舒展,红色的樱花已经怒放了耀眼灼目的红艳光辉。
“残雪冰凌未消尽,枝条初蕾已示人。”樱花当是耐得住寒冷的,上次春雪飘零中,我特意观察过楼下的三棵樱花树。飞雪不曾消融,满树褐红暗绿的初蕾已是尖尖立于枝头,一粒粒一簇簇,挤挤挨挨,酝酿着一年一度盛大而纷繁的花事。
樱花的本性是温柔安静与世无争的,能够耐得住深山里的寂寞。但是它又无比的热情,为了激起世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绵延不绝的樱花以排山倒海之势涌进春天的画面,如万里晴空中灿烂的云霞,如万顷碧波中层叠的浪花,又如高山上千年不会融化的积雪,白的圣洁,红的耀眼,粉的纯净,绿的坦然,淹没和覆盖了世俗虚无的繁华,在不知不觉中送与人们一份难以描绘的轻松和喜悦。
北方的樱花盛开的略晚一些,四月的阳光很明亮很温馨,和暖的四月春风里,每一片樱花的花瓣都是那么积极,每一朵花儿都开得那么热烈。它们挤挤挨挨地热闹着,在阳光下尽情抛洒着诗意的隽永和美丽。曾经在一堆深绿的松树前发现一株盛放的白色樱花,远远看去,白雪覆盖绿树,风中翩然轻舞,自觉春光无限好,香雪更从容。于是免不了感叹,原来静静的孤独也可以如此美好。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樱花的花期虽然比较短,盛放后半月左右就会凋落,但是它离去时的姿态却是令人感叹不已的。只见风摇花落,片片轻柔飞旋飘舞,在明媚的阳光里划一弯柔美的弧线,潇洒地向着来年的绚丽而去。看樱花盛开和凋落,短暂的美好却留下永恒的香氛,可敬可叹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樱花的人间四月天,无法忘却的美好。(作者:崔向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