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一只黑白的小猫刚出生不久,便跑到家里觅食。喂了它几次,结果小猫就留下没走。误打误撞的,家里因此便多了个生灵。那时的小猫还很生涩,比较怕人。我们刚想靠近,它就怯怯地跑开。即使吃食也是远远地左顾右盼,和人保持着一定的警戒和距离。偶尔经过我们,总是嗖的一溜烟跑过。
两个月后,它已经长大不少。背部的毛发乌黑透亮,体型也变长变胖。还能清晰地听到它喉咙里的咕哝声,那是震慑老鼠的,虽然现在早已没有老鼠可抓。猫的这种本能生来就有,一旦能发出咕哝声,也就表示长大了。小猫此时早已不再怯人,反而经常表达亲昵。它不断地围着人转圈,用猫爪子去撩人,并时而舔手指,时而转来转去磨裤角,或趴在鞋上,或跳到腿上,或依偎在脚边。我们要出门时,它就怔怔地望着,像是在猜测去往哪里。
想来古今中外的名人雅士,爱猫之人实在不少,诸如村上春树、马克·吐温、海明威、雨果、居里夫人、列宁、季羡林、丰子恺、老舍、冰心、杨绛、林徽因等。这其中,又以文艺工作者居多。前年圣诞节我去佛罗里达州的KeyWest(基韦斯特),参观海明威的故居,还见到传说中的六趾猫。据说是在1935年,一位船长送给海明威一只六趾猫。他很喜欢这只与众不同的猫,后来竟繁殖养到几十只。直到现在,在基韦斯特,故人虽已远去,但书房、客厅、卧室、花园、草地里散落的六趾猫后代们依然在活蹦乱跳。这些猫并不是名贵品种,也没有多漂亮,但海明威爱猫如痴,他甚至还写篇小说叫《雨中的猫》。
小猫是怎样表达喜怒哀乐的呢?你看不到它的表情变化,只有叫声的不同,这也是它们的语言。老舍曾经在《我们家的猫》中描述过: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确实如此,家里小猫饥饿时,叫声急促,间隔时间短,有些迫不及待。而当它无事矫情或者仅仅是打招呼,叫声通常比较轻柔,似有似无,断断续续。如若一天没见,它焦躁的喵叫就是欢迎的信号,欢快中透着急切。而遇到特殊情况,则叫声凄惨。有次我们去别处,它也尾随着过去。但当大家忙完回家后,没注意它跑去哪里。过了一会儿,隔着一栋房子,都能听见它撕心裂肺的叫声,好似婴孩找不到妈妈一般无助。可能是找不到我们,它也不识得回家的路吧,于是赶紧把它喊回来。
这只小猫还挺调皮。有时候它随我们到附近转悠,回家时总跑在前面。过了胡同拐弯处就停下,时而再转身折回到胡同外,看看我们走到哪里。或者就在拐角处等着,直到确信我们是往家走,它才飞跑回院子里。有次我在屋里看书,它窜到旁边的阳台上,隔着玻璃看见我。它就那样歪着脑袋瞅了好一会,像发现了新大陆。小猫最快乐的时候是有物可耍,它可会玩了,并且玩得聚精会神。若有个线团,小猫通常先抛起来,再跳起从半空接住。然后抱着线团左右打滚,四只猫爪耍杂技似得团来团去。接着再上抛线团,又接起来,如此反反复复。它还喜欢知了、蝴蝶、螳螂等。有次抓到个知了,猫爪先是轻微的碰触,静观知了蠕动。再轻轻地叼起来,又放下,叼起,再放下。知了几次试图飞但飞不起来,小猫则继续探究,不断用爪子把知了揉搓般的翻过来,翻过去。如此折腾几番,最后才果断地把它吃进肚子。还有一天,小猫看见个蛤蟆,它对这个圆鼓鼓的家伙心生好奇,一会碰一下去试探,一会探下头闻嗅,一会猫爪再推着蛤蟆往前跳。估计是实在没法吃下这个大家伙,不久便作罢。猫是怕狗的。远远看见狗,无论大的小的,小猫立刻紧张地弓起身子。毛发似乎都竖立起来,还发出比平时大的咕哝声。猫爪轻离地面,像是要随时卷入战斗或者逃跑。更多的时候它就干脆跳起来,飞快地连蹦带窜到很高的地方,做到安全逃离。如果天气好,小猫喜欢找个舒服柔软的地方,在阳光下懒洋洋的躺着;而若太热,它也知道躲到阴凉处休息,冷的时候就身子蜷缩一团,毛茸茸的。有时候则干脆蹲在地上,尾巴甩到爪子边,像尊佛一样矗立着。大概是因为没有老鼠可抓,猫爪实在寂寞,于是它就经常在木质品上快速地挠来挠去,想必是练习猫爪的锋利吧。
小猫初长成,愿它在家里过得美好。(作者: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