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得知余光中先生走了的消息,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
早上,刚走进办公室,就收到老师给我传来一组照片。照片是我们部分师生在学校里和先生曾经的合影,还有先生给我们题的字。看着这些照片,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和先生相见时的很多画面,却又突然空空如也,让我一阵阵发呆,又一阵阵有暖流涌上来。
从消息里还知道,先生走的时候是90岁。我见到先生的时候是2001年,算起来,那时候的先生应是74岁。得知先生能来我们学校交流,大家都很高兴,便早早地等待着。
上学的时候,在我们文法学院里,同学们学习知识的氛围很浓,热情很高,劲头很足。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交流,碰撞思想。学院还定期邀请很多大家来学校和同学们交流,让我们近距离聆听大家们的教诲,开阔我们的视野。其中,余光中先生就是学院老师们邀请的一位。
先生静静地走来了。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我告诉自己。这个安静、和蔼的小个子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作家余光中。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先生,以前,只是在些许文章里,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着他的模样。我很清楚地看见先生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棉夹克,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大大的眼镜,镜片背后是透着投向远方的目光。这目光,让人看着心疼。
至今,我还能记得起,先生给我们讲了他对诗文的一些见解和观点,讲了他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每讲一个事情,先生都讲得很慢、很仔细,就像小河里的流水,缓缓地淌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支起耳朵,用心去听,生怕漏掉了一个字。先生的话很少,主要是我们问,他回答,但很热情,没有一丁点儿的不厌烦。他微微侧着头,很仔细地倾听我们的问题,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先生开口说话的时候,很轻柔,嘴角还抿着丝丝笑意。
有同学提出合影,先生同意了,竟有些羞涩,我们都很开心。合了影,同学们还是不满足,还要继续提要求,请先生给我们文学社题个字。文法学院的老师们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老师们热情地帮助下,成立了很多学生社团,有青未了文学社、望岳诗社等,同学们在社团里尽情遨游。我们的文学社在全校学生社团中很有名气,名字也响亮,她就是“青未了文学社”。同学们的一个个要求,先生都笑吟吟地应允。题字的时候,他稍做思考,便快速又极其认真地写下了“齐鲁青未了”五个字。
站在他身后,我很自豪,“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齐鲁,这块苍茫的土地,是儒家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登泰山,而“小天下”。“齐鲁”滋养着我们,一定会“青未了”,这是先生给予我们的勉励。
二
情感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情感,就没有了人生的色泽。乡愁是一种感情和思念,思念是乡愁的一首曲子。先生有着浓浓的乡愁,这首曲子绵软、悠长。
匆匆一别,我相信这十几年里,先生又会时时漂泊在路上。工作之余,也有很多次能够和先生重逢再相见的机会,但是都没有成行。在心里,我觉得,先生会是永远的“青未了”,总想着时间还有,机会还很多。然而,这次,先生却悄悄地走了。
幸运的是,细心的老师们还一直为我们珍藏着和先生的记忆。时光荏苒,看着照片里先生微微的笑意,就似昨日里的相聚,还一起畅谈着诗文。
人的一生,无论走在哪里,让人感动、思念的根却会永远留驻在心里,这“未了的情”,却是扯不断,理也会不乱的,绵绵潺潺,萦绕在心间。住在城市里,很多时候在梦里,会很清晰地梦到小时候村子里的小河、老树、矮矮的房屋;梦到晨曦的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冬日里的黄昏,暖暖的夕阳,把柔柔的光,洒在树枝上。有冷风吹过,那树枝便呜呜作响。记忆里的乡愁,是割舍不断的情怀。离开得越远,就会越能感觉到。就像先生在海峡那边,念念不忘海峡的这边。其实,海峡这边的人,心里也是念念不忘着那边。
大学伊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又都奔赴祖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离开母校已经很多年了,校园里的点点滴滴也经常走入梦乡。一次偶然机会,我出差路过泰山脚下的母校,便专程回到校园里转了转、走了走,熟悉的道路,厚重的气息,都是那么亲切。坐在路边的石凳上,似乎听到了同学们在周围朗朗的晨读声,也似乎看到了孙燕玲、阎昭武、李双立、任德成、王兆立、苑素梅、信永华等老师们和蔼的笑容、依旧的风采,感觉我还在老师们身边,从未离开过。
时间过得真快,看着自己身边的孩子一个年头一个年头地迈过,个子一天一天变得高起来,而自己一点一点地慢慢变老。是的,青春已逝,芳华不在,年少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不是吗,就那么一别先生,竟也是16年,先生都90岁了。然而,深深印在心里的时光痕迹,既温暖又感动。
和先生的一面之缘,以及给我们青年的鼓励,是永远记忆在心里的,不会忘记,更不会老去。同样,想念着校园,想念着老师,老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无论多久,也不会忘记。
每个人在心里,都驻着一个乡愁。
三
诗歌没有国界,但是诗人是有祖国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往今来,各个时代、不同领域里的中华儿女,骨子里都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屈原、辛弃疾、陆游、杜甫、鲁迅、毛泽东等等,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深沉凄婉。先生也是一样,温和充满书卷气息的面孔上,布满了乡愁。
家国相依,天下皆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我们忘不了,苦难的旧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巨大不幸和痛苦。国家的命运牵动着千千万万个小家的命运,没有祖国的强盛,我们就像散落如沙的浮尘。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华夏大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已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道海峡连两岸,那道浅浅的海峡,已不是很宽。那浓浓的乡愁,柔细无声,定能够冲破栅篱。
漫漫求学路,“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老师们给同学们心里都种好了一颗家国情怀的种子,这是我们人生的初心;“齐鲁青未了”,先生给了我们雄伟磅礴的气象和希望。“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我们就是要为国家呐喊,为国家思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我们也应该要和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担当尽责、鞠躬尽瘁,去点亮国家和人民的梦想。每一个人,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有着家国情怀的丰润,并把这种情怀化作助推国家强盛的动力,我们的人生才会能够“青未了”。
先生走了,乡愁并没有走。这乡愁,会一直“情未了”。
愿余光中先生一路走好!(作者:侯学阳)
余光中与我校青未了文学社成员合影
余光中为我校青未了文学社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