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撷英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撷英 >> 正文
相同的海棠不同的风骨
发布时间:2017-12-11点击数:[]

  《红楼梦》中,三姑娘贾探春提议成立诗社,恰好贾芸送给贾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大观园的才女们第一次作诗就是《咏白海棠》,其中黛玉、宝钗、探春、宝玉各题一首,史湘云题两首。
  诗本身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诗人性格和风骨的真实写照,于是同一盆海棠,在红楼闺阁女儿笔下便有了不同的风骨。首推绛珠仙子黛玉的《咏白海棠》,诗如其人,婀娜多姿、具有灵性。“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一个婷婷袅袅、弱柳扶风、绝美脱俗、面带泪迹的潇湘妃子。
  再看蘅芜君薛宝钗的《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下笔大气、才思平淡但端庄有序,“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大家闺秀,举止端庄、雍容华贵、亭亭玉立。
  整首诗的分析很多,不再累述,但看最后一句。黛玉写的是“倦倚西风夜已昏”,宝钗的是“不语婷婷日又昏”。从两句诗中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的不同风骨:黛玉是以纯洁天性追求自我、抗争世俗;宝钗是以平淡之态入世,凭借修为争取人生。从两句诗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的不同心态:黛玉虽聪明、有才华,但不符合封建礼教的标准,以病弱之身的抗争很累,所以要“倦倚西风”;而宝钗端庄大气、世故周到得到封建礼教的认可,自信到“淡极始知花更艳”,于是 “不语婷婷”。从这两句诗也看出宝钗和黛玉的不同性格:宝钗淡、冷,但积极入世,所谓平淡中见智慧,一切皆不动声色,于无声中争取,于是在诗中感叹亭亭玉立、循规守矩的一天又过去了,在淡然中有些许满足;而黛玉的“倦倚西风夜已昏”正是其性格敏感自尊、寄人篱下,“风霜刀剑严相逼”中的孤助和渺茫的流露,倦倚西风,对身外之人和事毫无兴趣,不觉思念宝玉、不觉对和宝玉之间的婚姻感到茫然无助,思绪踟蹰间不觉“夜已昏”,黑夜又来临了,这其中流露出孤寂、凄凉与无奈。不得不对曹雪芹的用词肃然起敬,宝钗平淡乐观地看待夕阳西下,用的是“日又昏”,而黛玉带着孤寂和悲观感悟到夜色来临,用的是 “夜已昏”。对于日夜的更替,宝钗从“日”着手,认为是自然现象,所以是“又昏”;而黛玉则是从“夜”的角度,越是惧怕黑夜越是来得快,所以不觉间“夜”“已昏”。
  其他几首《咏白海棠》,也是各自体现了诗人不同的风骨。探春的《咏白海棠》透露出其“闺阁丈夫”,虽实写黄昏,预示贾府豪门已大厦将倾,但即使如此仍流露出其面对人生风波的坚定。
  史湘云才思敏捷、技压群芳,题了两首《咏白海棠》可谓压卷之作,不管是第一首的乐观还是第二首的悲观,都体现了云丫头的豪爽、大度,哪怕父母双亡,哪管寄人篱下,也是“岂令寂寞度朝昏”?
  最后是贾宝玉的《咏白海棠》。怡红公子从来都是随性的人,作诗从来不是主要的事,其着眼点在于欣赏红楼女儿的美,在于保护每个生命的真性情。所以其诗体现的仍主要是“情”,绛珠仙子林黛玉是他的情之所系,是他永远的痛和牵挂。
  同样的海棠花,在红楼才女眼中有不同的景致,寄托了他们不同的情思,而体现的却是他们不同的风骨和性情。黛玉聪慧纯洁、超凡脱俗、才华横溢,宝钗端庄大方、婷婷华贵、修为深厚,探春大气、坚定,湘云豪爽、率真,宝玉多情、脱俗。也许宝钗是世俗中的高士,但黛玉却是真性情,不见容于世俗不是她不好,是她太纯洁脱俗,是世俗辜负了她、埋没了她,“此人只应天上有”!(作者:柳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