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百卷,诗内有千帆;文章著道,慧眼聚程门。读宋诗,读的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存的是诗里诗外的故事。程千帆先生的《读宋诗随笔》不是一本简单的解析之书,在字里行间显出的,是诗官自民间百姓生活里采来的风,是士子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徘徊的心,是不肯与腐朽同流合污的风骨,是不弃脚下与心中故土的坚持。而在字里行间之外,是作者一生竭心致力的诗文学问与坚守风骨。
世人多重宋词而忽略宋诗,其实宋诗亦非常重要,可以说在去其形之后,继承了唐诗的精神。两宋曲折,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他们的博学使其诗工整,他们的心事使得诗句于灵性中多了一份持重。可以说,宋诗中多有“曲径通幽处”,是需要在细微中加意品读才能理解的。程千帆先生有点睛手笔,他的解读能让人看到以往被忽略的精彩细节与背后典故。譬如他解读柳永,选择的虽然仅是一首《煮海歌》,却让读者看到了“奉旨填词柳三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世人都道其多情浪荡,却不知他后来改名应试,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判官、定海晓峰场盐官、屯田员外郎等低级官职。他以词为娱,抒发情感,却将诗作记,用不同于他填词时那般烂漫的质朴笔法,不但记录了煮海盐者的苦难生活,而且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刻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的解读角度是珍贵而少有的,令读者耳目一新之外,更使诗人形象愈发立体,他的诗也在解读中再次焕发生机。
能理解诗人最深的,一定是诗人。程老出身书香门第,自幼便通吟咏,又得当代著名女词人沈祖为妻,一生唱和如连城双璧,使得文坛留下“昔时赵李今程沈”的美称。虽埋首于故纸堆中,程沈夫妇始终热爱生活,并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家国文化看得比自己更重。时代浩劫使程沈二老学术生涯波折不断,但或许正因为经历了那些苦难,诗人才更加理解了诗人。相似的体验使得宋的风骨精魂不但呈现在二老笔下,更融进了他们的骨血之中。二老晚年呕心沥血地相互支持创作,是给后代一份知识的传承,也是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共鸣。不管“风刀霜剑严相逼”,程沈二老始终不折其神、不堕其志,然后传道授业解惑,故其学可称为程门。
程门立学,学在故园风雨后;千帆过尽,大浪淘沙尽存真。程老的学生如此形容他:“闲堂师夙健谈,思维敏捷,出语风趣,学生环坐,如沐春风。”他身体力行,培养学生,对宋诗等古代诗文的解读也是他教育的一部分。用 “奇迹般的晚年辉煌”来形容程老的成绩其实是不够的。程老一生指导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海内外高校进修生,培养的学生具有鲜明的学术理想和治学风格,被学界誉为“程门弟子”。更有许多海内外学人仰慕他的学术与风范,纷纷请益,谊同弟子。他以一己之力,成就了桃李满园,真正做到了“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作者: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