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吃最讲究,文章写得最好的作家,我觉得首推的便是梁实秋老先生。初读《雅舍谈吃》,就给人留下一种齿颊留香,垂涎三尺的饥饿感,若是深夜读来,更是一种煎熬,让无数吃货望而生畏。
梁先生幼时家境富裕,吃遍各类美食如燕窝、烧鸭、核桃腰,酱菜、汤包、两做鱼……可以说是食尽人间烟火了。可是,梁先生笔下生花,所写的吃非但不俗,而且足够精致风雅,留给世人满满的情怀。在那个草根年代,美食还不重量产,没有机器操作,全凭一双巧手,将再寻常不过的食材雕琢成一道道饕餮盛宴。足见当时的有心之人食不厌精的心思以及对生活饱含的热情、激情。
他说:“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所谓的馋,在他那里变得高雅了不少,不再是市井小民的随意吃喝,更多包含了一种老派诗意的情调,细细研究食材的起源,背后的故事,引经据典,亦庄亦谐,如同清代一把老旧的细木交椅或案桌,朴素隽永,大俗里透着大雅,大拙里隐着大巧。
正如梁老在《满汉细点》中所描写的山楂馅的翻毛月饼与花糕之类,就要附上李静山所写的一首竹枝词加以解释;写芙蓉鸡片引自己曾经的经历,东兴楼的历史,配以佳酿,京味儿十足;《北平风俗杂咏》云:“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写正宗北平烤鸭的制作过程,事无巨细,挑什么样的鸭,怎么喂,怎么杀,怎么填鸭,怎么吃,配以打卤,加一勺花椒油,熬白菜,其味之美无与伦比;即使是啤酒,也写得别有趣味,让人忍不住要痛饮一番。插句题外话,纵使国外的名酒价格多昂贵,名字多拗口,珍藏时间多久,我还是觉得青岛啤酒三巨头最爽口,原浆纯生奥古特,你值得拥有。
然而最令我馋的两道菜,是炸小肉丸和金华火腿。虽说顶级普通,如今却也寻不大到了。作为读者观梁老小时候吃小肉丸的场景,到同和馆买一碟炸小丸子和众兄妹分食,一人只能分得十个左右,因为少显得弥足珍贵。肉细细松松,炸得外焦里嫩,不吐核不吐骨,芡点面粉,勾一层卤,在温油里稍一溜便出锅,顿时香味弥漫,使人胃口大开。我想,梁老难以忘怀的这道菜里,其实还加了一种名为乡愁的佐料,配以它,炸小丸子留给他的回忆更令人留恋。
再说到金华火腿,与现在的火腿不可同日而语,极其考究,《东阳县志》云:“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地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善哉!以此程序所作,必出精品!无论是清蒸还是叉烧,皆为上品。而最地道的金华火腿,收藏有年,劈开闻其味,不似寻常,更觉醇美爽口。
读罢此书,真觉有一种吃尽天下美食之感,我敬佩于梁老笔下的寻常小吃也能化作朵朵花,只只蝶,令人耳目一新,爱不释手,想要一尝为快。
“美食在作家的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它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如是说。没错,煎炸烹煮美食的过程中,所散发的香气是带着记忆与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所尝到的味道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在油盐酱醋中、在一千年两千年里实践智慧的结晶。
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去体悟她的美,因为,懂食之味的人会懂生活,有美食和美景,生活便有了丰富色彩。(作者:李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