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所以被怀念,不是因为那是自己的青春,而是因为那是一群人、一代人的青春。
很喜欢读八月长安的小说,有多喜欢呢,高中时曾为了躲避宿管阿姨的检查,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到凌晨。小说里无论是刷题奋斗的高考,还是心生情愫的暗恋,都藏着自己或是周围人的影子。我想,对于青春文学的痴迷,便是这种“青春认同感”在作祟吧。
何谓“青春认同感”?一如近年来青春影视大火,哪里是因为剧中的青春有多美好,不过是因为观众能在剧中看到自己的青春罢了。虽说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在这独一无二中,总能找到一些共同之处。也就是说,青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青春,而是一群人、一代人的青春。
记得中学美术课本上曾有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文学和影视作品自然也是艺术。《芳华》里的军队文工团,是一代人的记忆;《匆匆那年》中的建国五十周年大庆、迎接千禧年、申奥成功等这般历史性事件,是80后的时代回忆;《你好,旧时光》中的文言文和函数,是高中时代的影子;《橘生淮南》中洛枳的心境,是年少时暗恋一个人的样子……我想,正是源于生活的小说和电影,说中了多数人的心思,才会让人们去回味青春吧。
一个人的青春怎能算青春?无论是青春文学,还是青春影片,男女主一般都不会形单影只,他们的旁边总会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最好的我们》里的振华五班,《匆匆那年》里的三人组,《请回答1988》里的 “双门洞五人帮”……他们会凑在一起互帮互助地学习,也会在高考完喝地酩酊大醉;他们也会一起攒钱去看偶像的演唱会……青春是德善他们一帮人聚在阿泽的房间里看 《英雄本色》;青春是耿耿、余淮他们几个小伙伴在教室里看刘翔跨栏;青春是陈寻、方茴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溜冰场滑旱冰……一群人的年少凑一起,才称之为青春。
看《请回答1988》的后几集时,总会有一种淡淡的感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长大,父母老去,一户接一户的人家,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这个最初的地方。当五个伙伴散开,为工作奔走不同地方时,便是青春的离场。
青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代人的记忆,是一群人的游戏。游戏不是比赛,本就没有输赢,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青春散场,游戏结束,又何必去计较当年的结局。大家遗憾的,不过是没有珍惜和那一群人的时光罢了。(作者:刘润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