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遥寄张爱玲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10日 00:00  点击:


    天渐凉了,月渐圆也渐冷清了,转眼又是一个中秋节。10年前的中秋前夕,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座公寓里,一位老太太被发现于几日前孤独死去。她有着传奇的一生,有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名字,她就是张爱玲。
    初读张爱玲,是开始憧憬梦幻般爱情的十八岁,从她的《半生缘》开始。故事发生在30年代凄迷温婉的上海,天真烂漫、细密贤惠妹妹曼桢,怀着一个朴素的梦想——和深爱的沈世钧共度一生;承担家庭重担早年做了舞女的姐姐曼璐,为了拴住丈夫祝鸿才,竟利用对命运的安排毫无预感的的妹妹,设下了借腹生子的圈套;逃离祝家之后的曼桢在姐姐病逝之后,为照顾亲生骨肉又回到祝鸿才身边,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儒雅多情但懦弱的沈世钧一次次与曼桢错过。十八年岁月蹉跎,曼桢与世钧在上海再次相遇,世钧有意再续两人的半生情缘,然而世事苍桑、情浓缘浅,时光再也回不去了……故事里还有另外两对痴男怨女之间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爱情无不经历波澜跌宕,几乎每个人都承受着感情和命运的折磨以及种种不可抗拒的错误,最终造成了各自缺憾的人生,无法与挚爱长厢厮守。
    掩卷后,我仿佛进入秋雨后黄昏的岑寂。那种凉意一点点向我袭来,切肤彻骨,为那痴男怨女的千种郁闷、万种哀愁,更为张爱玲那丝丝入扣却欲言又止、不动声色却意味深长的笔触,从中可以感受隐伏在后面的那种对人生的绝望。爱情真的那么残酷?人生真的那么无奈吗?不知 这样一位名门闺秀为何对人生有这样的一种绝望,从此我试着去认识张爱玲,去读懂她的每页心情。
    显赫的家族并没有带给张爱玲多少庇护:她从小父母离异,父亲终日纸醉金迷;青年时,她梦想着“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一次婚姻却如昙花一现;身处乱世之中,她尝尽了太多的辛酸苦悲,历经了太多爱恨离愁,见证了太多浮游的情感、仓促的生命。所有的这些使她的文字在平淡中有着力透纸背的苍凉,一如她凄清的晚年,彻彻底底的孤绝。
    一直以为,我是喜欢“似水流年,如花美眷”这样的纯情模式或是那种突显社会国家民族忧患意识的作品,但读了张爱玲,我却是被她震撼的,范柳原,曹七巧,白流苏,这一个个人物,都不完美,都有着不小的缺陷,他们上演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而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鸡零狗碎,也都没有很圆满的结局。但我却是受到震撼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张爱玲对个人命运,对世俗人生的探索。
    张爱玲用凌厉细腻的笔触透析着人生,多少纷乱的追求与肥皂泡般的幻灭,唱不尽的浮世里的悲欢,道不完的风尘中的悲凉。她以和她年龄身份并不符合的世故和清醒,冷峻与尖刻,带着怜悯、挑剔甚至刻薄的语气来叙述故事,诠释世俗的丑恶冷漠,生命的脆弱、挣扎、无奈与绝望。把人们带到一个现实、残酷而无奈的世界。
    她说,人生是一袭爬满跳蚤的华丽长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也许这就是对现实人生的勇敢直面吧。
    记得《倾城之恋》的结尾是这样写的:在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能知道呢?也许就是为了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是啊,一个动乱的时代,千般繁华的都市也成全了了这位旷世才女独有的凄冷与华丽,成全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烟华旧景留不住伊人脚步,在阅尽繁华,遍尝世味之后,她选择了重回寂寞,只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让我们一叹三咏回味无穷!
    我在月光中静静的站立,这清冷的月,凄迷的淡黄着。60年前的月亮沉下去了,关于张爱玲的传奇故事却依然在流传着 ,她冷月般的文字依然照着每一个喜欢她的读者。却道惜别时,不说亦依旧。这永远的张爱玲,永远的祭奠与怀念!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