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澳大利亚的外教夫妇

发布时间:2005年12月12日 00:00  点击:

写论文时,开篇通常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然后长篇大论。没想到论文中全球经济、贸易、金融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使我有了一对老外朋友。

前些天父亲身体不好,在开发区住了半个月院,出院时又带了些药在学校医院打点滴以巩固疗效。校医院的条件很好,有几个学生病房,还有教工病房。那天教工病房里有一同事因发烧在输液,还一个老外在那里,一个学生做陪护,叽里咕噜聊着什么。我安置父亲在另一床上打吊针,自己一边和同事说话,一边看书。第二天又是这种局面,我和父亲去得早,老外随后到,进门便和父亲点头微笑致意。其实学校里有好多老外,我并不喜欢和老外说话,经常遇到不会说的单词,想不起来急得冒汗。不如说汉语流利,顺畅。恰巧那天老外一个人,我不和他说话显得有些失礼,毕竟是礼仪之邦嘛!我便和他聊起来。他说他和妻子来自澳大利亚,通过一个国际组织到中国义务支教,教授英语。老外很健谈,又很有幽默感,我们边说边笑,父亲纳闷,我便和父亲翻译,父亲也笑。这时候同事也来打点滴,我估计我那些英语词汇也差不多三斧子砍完了,赶紧说去后面商业街买东西溜之大吉。

一个小时后,我购物回来,病房里一屋子的医生护士,同事看我回来,说正好你帮忙说吧,我打完了吊针,得去上班了,然后一溜烟跑了。老外把妻子也喊来了,他们不会说汉语,面面相觑。我赶紧问怎么回事?他妻子说他打吊针不舒服,心跳剧烈,不知该怎么办?我问了大夫,大夫说是滴速太快,心脏承受不住,导致了血压升高,以致他感觉头晕,慢些就行。护士调整了速度,果然老外觉得好些了。

病房里安静下来,我们又继续攀谈,他们说他们的家庭,老人和孩子,来中国工作是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学好语言,传播文化知识,同时也喜欢中国深厚的文化;我也说我的家庭,工作,我们交流着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很多的价值观念竟然也是类同的。然后说到生活,购物,我告诉他们那个周末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那一天人们必须要吃月饼,远游的人必须要回家团圆。说到回家,我心里有些后悔,他们的家远在大洋彼岸,如何地回?我便相约:周末你们来我家共度中秋节吧?他们两个赶紧问下我的地址,电话,很认真地记到一个本子上。

今年的中秋节因为有外国客人要来,我理所当然好好地准备了一下,我心中期待着天上那轮明月能够明亮、圆满。他们如约而至,还带来了相册,水果,月饼,我给他们沏茶,才问清男老外的名字叫亚里,女老外的名字叫珍妮。他们给我讲解相册上的故事:那大草原上的几间屋子就是他们的家,那个小小的拖着长长的大尾巴的动物叫树獭,和人很亲密,但爪子很尖利;那一大张全家福是他们全家,亚里的祖辈来自英国,珍妮的祖辈来自法国,他们都出生生长在澳大利亚。那个漂亮的金发碧眼的女孩儿是他们的女儿,他们的两个儿子是双胞胎……我请他们吃螃蟹,喝葡萄酒,为今晚天涯同一轮明月干杯,为我们的友谊干杯,为老人的安康干杯,为他们在中国的贡献干杯,为……干杯,好像我们是老朋友一样,他们随意,我也随意。他们很有兴致地吃着,一边盛赞饭菜好吃。餐后,我又端出几个月饼,分别是草莓、葡萄、凤梨、哈密瓜做的馅,他们做出很惊讶的表情,连说:delicious!delicious!他们说这是他们吃到过的最好吃的月饼,我以为饭后他们吃不多,没想到慢慢地,他们两个把盘里的月饼都吃掉了!我担心这是他们的习俗,不吃掉所有的物品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所以也没敢再往外拿。回去时,父亲送他们一幅国画梅花,上面提了诗,他们要我翻译,我只好按照我蹩脚的英文讲解,他们好像很明白诗的意思,连连说好。

一个月过去了,父亲在青岛住院做手术,还经常说起老外。父亲说喜欢他们,喜欢他们身上的活力,喜欢他们的温文儒雅,乐观开朗。父亲出院后,这天邻居敲开我家的门,递给我一封信,信是亚里写的,由珍妮送来,说很久不见了,很想念。学校安排他的课更多了,不知道什么时间还能见面,随信给我儿子带来了几枚澳大利亚和香港的硬币。我赶紧打电话过去,说父亲这段时间住院了,没能常联系。珍妮说下周他们的儿子要来,想一起来我家看望老人,我说随时欢迎。

这个周末,他们带儿子一起来了。他们的儿子几乎有两米高,很英俊潇洒,不大敢说话,只是不好意思地忽闪着眼睛笑,估计他心里也在想:外国人的家是这样的哦。相对于他们,我们就是老外了。他们很关切地问了老人的病情,说这次来看上去比上次好多了。喝了会儿茶,我们便爬房后的小山。珍妮说澳大利亚的山上也有松树,但是形态不同,她更喜欢中国的松树,挺拔,俊秀。他们的儿子毕竟跑得快,看到个大牌子,便站到旁边由亚里照相。珍妮问牌子上面的字是什么意思,我说是禁止吸烟,小心烟火。他们一家哈哈笑起来。

他们的儿子只在中国呆三天时间,又要留下他们夫妇两个在这里相依为命。想到他们这么宝贵的团聚时间,还要抽时间来看望我父亲,我心中一阵感动。很多时候,真的是友谊无国界,地球就像一个大村庄。成为朋友,或许只缘于我们有着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甚至共同的孤单。各国的人民之间是没有恩怨的,我们有的只是善良与热情,没有对立和仇视,就如他们无怨无悔地来到中国执教,就如我慷慨地给他们我所能给的一切。

作者:山科大经管学院 刘秋红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