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版《聊斋志异详注新评》系列的第二本也读完了。较之第一本的体验,这次又多了几分感慨。只用一句概括的话就是:此生唯有向善,别无他途。
聊斋先生借着花妖狐魅的故事,写尽世道人心。这第二本中的故事依然长短不一、不蔓不枝,内容也依然不落窠臼、引人入胜。有了上一本的经验,读第二本时,每每碰到适合小朋友听的精彩短篇,我都及时标注“儿童故事”字样,以便送校车的路上讲给老大听。
除去故事本身的精彩,聊斋先生笔下那深沉典雅的文言,也深深感染着我这个工科生。“仰视星斗,在眉目间……拨云下视,则银海苍茫,见城郭如豆。”这是《雷曹》里主人公云中遨游的情形,寥寥数语,意境尽出。《促织》里,老两口儿因无法按时上交促织而“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短短十六字,把底层劳动人民的那份悲哀与无奈写绝了。平时不太喜欢写景文,但聊斋先生写景,每每妙笔生花,于叙事之际随意点缀几句,一点不让人生厌。“小山耸翠,细柳摇青”“山鸟一鸣,花片齐飞;深巷微风,榆钱自落”……不光有文采、有音律,意象也选得好。
聊斋先生的文言固然精彩,作为译注者的赵伯陶先生的文后简评,也如锦上添花,旁征博引的例子与原文交相辉映,让读者大饱眼福。尤其是书中提及的那些品德过硬的男主,时时让我感动。《阿霞》一文的简评里,赵老先生举了尉迟敬德的例子。唐太宗欲将女儿下嫁给尉迟敬德。面对天上掉下的真馅饼儿,已有妻子的尉迟敬德答道:“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尉迟敬德窃慕古人,读者窃慕尉迟敬德。这种心灵的榜样,让我心有戚戚、强烈认同。而且随着年龄渐长,越来越有这样的体悟:有些东西追求不来,比如朱门绣户、平步青云,所谓“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有些东西则是人人可以效仿的,比如举案齐眉、不欺暗室,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青梅》里的男主程生,夜里面对妖娆女子的投怀送抱,正色道:“卿爱我,谓我贤也。昏夜之行,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同样直击人心的还有《聂小倩》里宁采臣那句掷地有声的“卿防物议,我畏人言”。那份君子慎独几乎让我感动到落泪。在我个人的认知里,古人中的柳下惠何其多,现代社会中又何其少。
除去聊斋先生对品德的这份执着描摹,贯穿全书的还有两个关键词——因果与定数。聊斋先生曾说:“饮啄有定,不可妄求”,还说“非祖宗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博高官;非本身数世之修行,不可以得佳人”。文中的鬼狐常与男主生活一段时间后飘然离去,离开前道出前因后果,诸如“与君有前缘,如今夙债已偿,当归去”之类。文中提及的聊斋先生同乡好友毕公权,自幼有“圣童”之称,才华横溢,时人誉其为“齐鲁才魁”。康熙十七年山东乡试考取解元,相当于全省第一名,但后来三试礼部不第,郁郁以终,年仅三十九岁。才高命蹇的结局,最是让读者唏嘘。就连书中的注释里都闪烁着“定数”的影子——月下老人只要掏出红绳:“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所谓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大抵是这般吧。
读完聊斋的这前两本,自己最为特别的一个感受是:更加敬畏 “动机的威力”,也更加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人间私语,天闻若雷。《姊妹易嫁》里“秀才以阴欲易妻,故被冥司黜落”。秀才暗想考取进士之后休妻另娶,结果被冥司拿掉了本该有的功名。《考城隍》里,宋公的答卷被诸神“传赞不已”,因其上书十六个大字“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谓对念头的极致拿捏。至于《胡四相公》里的张生“酒后颇思茶,意才少动,香茗已置几上。凡有所思,无不应念而至”,则只能算作念头的“炫技”了。
本来读聊斋这样的闲书,纯粹是兴趣使然,没想到无意中也长了好多见识。比如,问大家一个问题:人怕鬼,鬼怕什么?答案是“聻(音同渐)”。“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继续问,鬼还怕什么?还怕官印。《长治女子》里,道士嘱咐女鬼:“倘见官宰用印,即当趋避,切记勿忘。”三问,鬼还怕什么?还怕中正之人。《河间生》里的男主要求狐翁去拿红衣人面前的金橘,狐翁道:“此正人,不可近。”书中还有两个词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葭莩亲”,远房亲戚的意思。葭莩指的是芦苇里的那层非常薄的膜,以此来比喻亲戚关系疏远淡薄。看到这个解释,恍然大悟的同时为古人传神贴切的比喻拍案叫绝。第二个词是“蕴藉”。以前也见过这个表达,但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来是“宽厚而有涵养”的意思,于是立马很喜欢这个词。还有出乎我意料的是,今年春节陪母亲看的经典吕剧《姊妹易嫁》,故事内容竟然就源自聊斋中的同名故事!惊喜之余,也更加敬佩蒲留仙,老人家给后世留下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最后,关于赵伯陶老先生的简评,在这里斗胆提一点意见。对聊斋中许多天马行空的故事,赵老先生总想借助“现代科学”的观点强行加以解释。比如,《李司鉴》里的男主恶贯满盈,忽然有一天举刀奔入城隍庙,对神而跪。一边自述罪状,一边举刀自残。聊斋先生的结论是冥府降罪,赵老先生简评里的解释是“一种妄想型加狂躁型精神病的症状”。《头滚》里的男主卧床休息时,看到有个人头从地下钻出,在床下旋转不已。后来男主的弟弟因为拈花惹草遭杀身之祸。聊斋先生猜想,人头旋转是后来弟弟遭遇祸事的预兆。赵老先生简评里的解释是“人在脑血管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产生的幻视幻听”。请恕直言,这样强行解读仙里仙气的聊斋故事,多少有些“焚琴煮鹤”的意味儿了。(作者:仲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