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高校“非典型”辅导员。在大家眼里,我总爱“折腾”——带学生在会议室玩“红色剧本杀”,把宿舍楼改成助农直播间,甚至把党课搬进田间地头。有人不解:“辅导员不就是管管学生日常吗?”可当我看着“00后”大学生从沉迷网游到主动研究党史,从调研“打卡式摆拍”到为滞销农产品熬夜直播,我愈发笃定:新时代的思政教育,不是刻板的说教,而是要让青年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价值觉醒。
沉浸式思政:在历史长河中锚定信仰坐标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喜好新鲜事物,在谈及党史学习教育时总觉得“厚重有余而鲜活不足”,面对思政教育时总感到“理论灌输难以共鸣”。2021年《人民日报》点赞“红色剧本杀”的报道让我打开了新思路——将红色教育融入青年喜闻乐见的剧本杀场景,打造思政教育新模式。于是,在学院党委支持下,我带领学生开启“沉浸式”教育三部曲:组织学生体验《兵临城下》“红色剧本杀”,在剧情演绎中化身抗战县长,于生死抉择中感受家国大义;举办“红色剧本杀”创作大赛,指导学生深耕党史原创《迷城·上海》“红色剧本杀”,让学生在新颖的玩法、沉浸式的体验、无负担的社交中激发学习动力;带着原创剧本走进社区、企业、中学,让700余人在角色演绎中触摸信仰温度。
当学生党员赵勇为查阅淞沪会战资料熬红双眼时,当渭河西路社区老党员握着学生的手说“你们让历史活起来了”时,我深知:真正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三年来,“游戏化+场景化”思政教育新模式,获评全国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山东省思政工作案例二等奖、在青高校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培育项目等多个奖项,更让红色基因成为青年心中最炽热的火种。
实战型育人:在乡村振兴中淬炼青春担当
“老师,我们的直播卖出300单猕猴桃了!”深夜的C9宿舍楼里,“青葵助农”直播间灯火通明。看着学生们从社会调研“蜻蜓点水”——几张照片和问卷就成了“实践成果”,到直播“真刀真枪”帮老乡们畅通农产品销路,我感慨万千。乡村振兴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让青年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中国。
我带领学生构建抖音、B站、小红书、视频号“四位一体”的互联网矩阵,用小小的屏幕打开农产品广阔的市场。直播间累计观看超30万余人次,达成意向订单800余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注入青春动能。青葵直播助农项目入选山东省“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案例,连续两年获评山东科技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十佳品牌项目”,团队获评第九届山东科技大学“十佳志愿服务队”。
更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在实战中的成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吴翔飞为德州市临邑县振兴合作社富硒番茄设计的品牌策划斩获国家级奖项,物流管理专业焦蓉在访谈乡村振兴模范后立志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建设。当青春智慧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当“自找苦吃”成为青年自觉,这便是最好的实践教育课。
双向奔赴:在时代浪潮中共筑育人同心圆
有人问我:“辅导员既非专业教师,又非行政领导,能有多大作为?”我的回答藏在两张照片里:一张是学生身着戏服在“红色剧本杀”中慷慨陈词,眼中闪耀信仰之光;另一张是毕业生王珏,在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时写给母校的明信片——“您教会我,奋斗是青春最美的注脚”。
当我们把历史故事演绎在教室,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当思政教育从“我说你听”变为“共情共鸣”,青年自会在知行合一中读懂“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辅导员,我愿继续做青春赛道的引路人,以红色基因铸魂,以实践沃土砺志,让更多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他们的主角故事——因为每一个青春绽放的模样,都是这个伟大时代最美的注脚!(作者:范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