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跨越千年的对话:校文联作协奔赴密州重温苏轼文化,寻访苏轼足迹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3日 16:13  点击:

6月1日,山东科技大学文联作家协会师生一行17人奔赴“密州”,寻访了超然台、常山雩泉和黄茅冈,和苏轼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千年对话。
  宋代的密州为今天的诸城,超然台是苏轼于1074年自杭州移任密州知州时修筑的,经苏轼稍加修葺后,其弟苏辙命名为“超然台”。超然二字出自老子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苏轼在政务之余,常同朋友欢聚于此,南望马耳山和常山,北俯潍水,吟诗作赋。尽管人生起起伏伏,依然豁达洒脱。超然台的中央广场设有苏轼雕塑,他衣袂飘扬,左手遥指晴空,右手握笔待书。雕塑名《把酒问青天》取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被称为天下中秋第一词,借月言情,以亘古的自然景象观照人生的悲欢离合。由神奇的想象叩问大自然,进行宇宙探源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哲性思考,与屈原的《天问》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望江南·超然台作》也是苏轼在超然台写下的名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感情与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苏轼的豁达超脱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其中“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更是千古名句,被一代代人广为传颂。

接着,大家追随苏轼的脚步,来到常山雩泉和黄茅冈,重温他狩猎、作诗、品茶、休闲之所。常山原名卧虎山,因形如卧虎而得名。苏轼经常祈雨至此,因常祈常应,称有常德,于是更名为常山。雩泉是常山北麓的一条深涧,古代祈雨称“雩”,苏轼也常来泉边祈雨,命名雩泉并修泉建亭,在此写下诸多佳作名篇。雩泉亭置身幽静的山林,四周青翠,宁静恬淡。苏轼在《祭常山回小猎》中写到:“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如此近距离地抚摸一石一木,仿佛回到当年:苏轼祭罢常山神祠,连日的忧愁一扫而空,竟又回想起雕弓满月,俶生畋猎之兴,于是率队纵马平川,飒飒英姿猎猎生威……

1075年,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辱的苏轼,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效力。1075年10月,苏轼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黄茅冈和铁沟,得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苏轼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气与豪迈。

苏轼在1074-1076于密州任职两年时间,迎来了创作高峰期,共计创作203篇诗词文赋,平均三天就有新作问世。正值风华岁月的苏轼,即使身处人生困境,内心苦楚,依然关爱民众,超然洒脱,自我行乐。在其最具代表性的词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三首词均作于此,并称“密州三曲”。除了诗词创作,苏轼还积极兴修水利、捕蝗赈灾、上书朝廷减免赋税等,造福一方百姓。他飘逸又磅礴的诗词成就和卓著的政治业绩,芳香永存,在千年之后的21世纪依然闪耀着璀璨光辉!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通过此次采风活动,大家深刻感悟到苏轼精神的源远流长和其诗词与人格的亘古魅力,他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品质,值得我们一生去追随和学习。省作家协会会员、能源学院大三学子宗雍康说到:“苏轼,苏东坡,多少次魂牵梦萦的一个名字!我们跨越千年岁月,来到这片神圣的土地,一方翠竹、一泓清泉、一轮明月都诉说着千年的心事……这次采风让我更加坚定传承旧体诗词的决心,增强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日后我的创作将与时代同节拍,争取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校作家协会副会长、测绘学院团委书记孙金香表示,“密州”采风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对话”苏轼,不仅对他的生平、文学观念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他超然的人生态度、浓厚的家国情怀亦有更深刻的感悟。这是文学朝圣之旅,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之行,必将在每个人心中播撒热爱文学的种子,盛开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
  2019年山科文联成立以来,作协积极举办文学讲座、文化采风活动等,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共有省作家协会会员三人,每年在省级以上期刊如《中华诗词》《星星•诗词》《中华辞赋》《诗词报》《山东文学》《半岛都市报》《青岛文学》等发表文学作品数万字,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翻译领域全面开花。通讯员:王华 责编:徐展


相关新闻
 

网络新闻投稿邮箱: netnews@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