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采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采风 >> 正文
思政教育入云端开窗放入大江来——记马克思主义学院“互联网思政”教学工作坊团队
发布时间:2017-05-15点击数:[]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人与人的距离。思政课教学是直指心灵、信仰、素养与人心的教育,但曾几何时,囿于传统教学的思政教师却时常遭遇尴尬:三尺讲台上,教师的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却难以吸引学生静心听讲。讲台与课桌,隔着难以测量的距离。
  然而,在教师寂寞的独唱里,沉溺于网络世界中的学生却同样处于喧嚣的孤独中:网络的猖獗助长了他们对虚拟关系的病态依赖,在虚拟世界投入的精力和情感越多,越难以适应与现实生活的沟通,爱上虚拟的人日益陷入迷茫。
  形式被拒绝,思想就无从谈起。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互联网+思政”教学工作坊团队,以多元化网络教学平台及其电子资源库的搭建与搭载为重要支撑,以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和课堂教学专题的系统设计为主要阵地,以师生线上线下的话题讨论、互动交流、总结汇报乃至资源建构开发为效果检测系列载体,积极推动网络课堂和实体课堂的进一步整合,道德培育、心理疏导、信仰建设与体认践行的并向展开,融媒体资源使用和自媒体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开展,从而力求不断实现思政教学软能力的提升。
  自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以来,“互联网+思政”教学工作坊团队不仅制定了适合我校学情的实施方案,参与制作了打通原课程内容、归属各知识模块、贯通各教学单元的课堂教学专题,利用超星泛雅平台适时改造、调整和更新我校引进的网络教学资源,打造适合我校学情的网络课程,更重要的是,团队以实效性为目标,以参与性为特色,以互动性为亮点,将翻转课堂、生态课堂的打造作为主攻方向。在网络课堂中,单元讨论话题在超星尔雅的交互平台上时时流转、翻飞,线上线下的反馈在虚拟的脉冲中适时适地的交互、跟进,并付之微信、QQ等载体实现无间断交流和疏导;在实体课堂中,专题教学在不断回馈、解答网络自学中的疑惑,而冯秀琴、王忠春等老师的“单元秀”活动,即由学生整合每一单元的网上讨论内容并进行课堂讲评、辩论或情境表演,充分体现了对主体间性教学理念的关注和运用;邵勇老师发起的“文化长廊说”教学模式,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并解说学院文化长廊“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或“红星照耀中国”等各种主题活动展板,则一次次展现了情景教育的魅力;王建志老师的教学则积极回应E时代人们精神家园迷失的急切问题,通过生命哲学的主题教育,充分展现思政课程的理性精神和人文魅力。
  思政教育说到底,是师生在思想与灵魂层面上展开的一种对话与沟通。“互联网+思政”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极大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线上线下割裂、第二课堂有效性不足,尤其是E时代网络资源驳杂难辨、思政教学僵化死板而造成的思政话语体系自信力不够、主导力不足、影响力不强、传播力不大、教师教学软能力疲乏、学生对思政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体认度尤其是自我传播力不足的困局。通过教学团队的努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热情大增,他们创造的相声、情景剧、辩论赛、脱口秀等演讲形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网上单元讨论尤为热烈,思政类沙龙性研讨蔚然成风,学生制作的微电影等学习成果网上点击率上万。
  这一模式作为山东省高校思政教学的首创,得到了校内外知名专家的关注和肯定,学院也以此加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建设联盟”,一定程度反映了本团队的教学改革所取得突破性进展和示范性效应。
  适应时代才能更好的面对世界。套用央视一位主播的话说:我们的课只分旺季和淡季,你听,就是旺季;不听,就是淡季。
  本团队的取得的成绩说明,“我很好”是我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梦想不是挂在嘴边炫耀的空气,而是需要认真的实践,等到对的风,籍此展翅翱翔。
  无风难展翔;但,大风起兮云飞扬!就让置身于网络世界的同学们,在一个虚拟的边际,遇上真实的我们。(作者:王忠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