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采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采风 >> 正文
第五届山东省高校日语专业院长系主任论坛在外国语学院召开
发布时间:2019-05-14点击数:[]

近日,由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五届山东省高校日语专业院长/系主任论坛”在美丽的滨海之城青岛顺利召开。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汉日对比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梁燕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会长、山东省非通用语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光贞教授,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时卫国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听力教研室主任刘晓华副教授等来自国内高校的从事日语教学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本次高端论坛。会议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高艳丽主持,院长唐建敏教授致开幕辞。
  唐院长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学校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指出,本届论坛的举办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开端,这不仅将对学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日语学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也必将促进学校与国内外日语学界更加广泛深入的交流。
  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汉日对比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钧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山东分会会长、山东省非通用语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光贞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届论坛以“双一流”背景下的日语学科建设为主题,分为两个环节: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汉日对比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听力教研室主任刘晓华副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时卫国教授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潘钧教授做了题为《谈谈自己做科研的一点体会》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从论文写作语言谈起,针对国内日语界科研上的瓶颈和认识上的不足,从讨论研究对象、目标和方法等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与日语教师分享个人做科研的得失体会,他指出,应提高中国日语研究者的主体意识,注重跨文化交际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与时俱进、重新定位我们的科研目标和方法等。
  梁燕教授做了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之经典案例研究及思考》的主旨报告,她以20世纪梅兰芳访日、访美、访苏演出的传播策略为例,分析梅兰芳团队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自觉意识和担当精神,总结归纳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有益的历史经验,并对外语学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工作提出了两条宝贵建议,引发了与会者的共鸣与思考。
  刘晓华教授做了题为《听力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以基础阶段为例》的主旨报告,她指出,提高听力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端正对听力教学的认识。报告中讲解了听力教学的三个目的、介绍了听力教学的两个内容及三大听解策略并以新经典日本语教材为例,介绍了听力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学环节的课堂设计等。
  时卫国教授做了题为《汉日持续与时间表达》的主旨报告,他分析了汉语和日语的持续表达与时间表达形式的关系,指出二者各自所受的语法限制或语义制约,阐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时卫国教授再次强调了母语的重要性,语重心长地呼吁大家要做到母语和外语同步发展。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两个主题展开。
  圆桌论坛一以“新形势下的山东省日语教育发展”为主题,由青岛大学杨剑教授主持,与会者就中等日语教育高考生的发展动向、大学公共日语教材选择、日语专业的招生、双专业、二专业、“3+1”、“2+2”等不同培养模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现代高等日语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语言专业人才,而应以语言为工具,同时具备其他一技之长、综合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圆桌论坛二以“教师成长:科研与教学”为主题,在鲁东大学王晓东教授主持下顺利开展。大家商讨了目前日语专业发展中的困境与出路,探讨了两个农业院校的日语专业特色建设,各校代表介绍了本校日语学科建设、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状况,李光贞教授和潘钧教授就论文发表和项目申请方面讲解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给大家提出了宝贵建议。
  本届论坛闭幕式由潍坊学院张云驹副教授主持,齐鲁工业大学日语系主任、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山东分会副会长高玉军教授进行闭幕致辞。高玉军教授将论坛内容逐一进行了深刻总结并表达了对日语界同仁的殷切期望。他提出,大家就日语学科发展、科研与教学的广泛交流,让我们看到了日语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或者即将遇到的问题及困难,也明确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尽管我们面临着种种困境,但我们必须要自救,相信只要山东省日语界同仁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通讯员:秦明明 实习编辑:李睿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