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卢新明教授
卢新明作为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工程师,他的日程总是安排得很紧。为研究生上课,为本科生作报告,主持蓝光软件的研究、开发与实施等等,在高校教学与科技产业化之间的双行道上二十年穿梭,卢新明教授乐在其中。
方向明确 注重实践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前,卢新明教授刚刚驾车从泰安赶到青岛,虽然是长途跋涉,却没有丝毫的倦意。他穿着一套深色的西服,脸上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微笑,举手投足间兼有学者、文人和企业家的气质与风范。他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提问,并将头微微侧过去若有所思地停顿一下,然后注视着对方,进行交流。
1978年,他怀着服务人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梦想从河南来到山东,开始了在山东矿业学院计算数学专业的学习。上学期间,他不断地反思自己所学专业。他想:数学与哲学一样都是方法论,只有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计算机是一种工具,计算数学就是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采矿及其相关专业是山东矿业学院的特色专业,如果把它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计算数学解决矿业开采中尚未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难题。豁然开朗的卢新明从此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从大二开始,他在认真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或旁通、或自学其他专业的课程。由于课程设计的原因,在时间上常常遇到“撞车”现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一遍一遍地坚持听课,其中仅地质一门课他就听了三遍。他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计算数学与矿山开采研究的完美结合。
1982年7月,即将毕业的卢新明放弃了第一次报考研究生的机会,留校任教。因师资缺乏,他刚参加工作便被推上“前线”。不少人看他整天忙忙碌碌,好心劝他抽时间复习考研究生。系里的领导十分关心他,几次提出让他进修外语出国,都被他谢绝了。理由是:“学校需要我,工作离不开,我首先要服从大局,立足本职,努力工作!”
一名大学教师也许可以没有硕士、博士学位,却不能没有硕士、博士的知识和能力。在工作需要他坚守岗位的情况下,他继续坚持业余学习。1985年,信息学院开办了系统工程研究生班,他为该班担任线性规划课主讲,同时又以学生的身份选修了7门主要课程,都取得了相应的学分。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的《线性规划》、《矩阵计算与稀疏技术》、《矿井通风网络图论》等课程,也都是通过自修而开出的。他说“时间是挤出来的,脑子是用不坏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永远不能停止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步伐。”
卢新明有许多好的习惯。他博览群书,每到一个地方出差,最先去的地方必定是书店;经常看书到凌晨两点,早上照常上班;床头总是摆着一摞书,看完就及时更换。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曾担任泰安市桥牌协会副主席;擅长绘画,参加过美术比赛并获得过一二等奖;在高中时期甚至教过本班同学的美术课……
坚定执著 孜孜以求
1982年年底,卢新明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矿井通风学术会议。会上,他最大的收获是听取了三位学者关于矿井通风最优化调节问题的争论。当时的情形是:七嘴八舌,各陈其优,互相不让。交流会几乎成了三位学者的辩论会,坐在一旁的卢新明在听完辩论后大胆直言:“这些方法无一最优!”接着,他一一举出反证,并郑重宣布:“我们也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很快就会拿出结果来!”会场上先是窃窃私语,继而鸦雀无声了。“权威”们当场表示:“既然你们搞了,我们就不再继续了。”稍稍冷静下来,他才意识到自己口出了“狂言”。其实当时他只是在直觉上感到“这个问题我能行”,把握却是没有的。从北京回到学校,他急忙跑进图书馆查资料。几天过去了,非但没有获得所需要的东西,反而了解了那三位辩论者都是我国通风界的权威。怎么办?担子压下了,也只好自己挑起来!
就这样,卢新明在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后,有空便跑图书馆。几个月后,他终于建立起一个求解矿井通风系统最优调节问题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提出了单纯形交替计算方法,并编制出相应的计算机程序。接着,他的模型和方法在华丰煤矿初试成功,又通过现场考察进行了修改完善。1983年10月,卢新明在第二届煤炭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公布了自己的成果,据此写成的论文发表在《煤炭学报》1985年第一期上,使他成为该杂志最年轻的作者。
之后的数年里,卢新明坚持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业余对矿井通风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难题。如“按需分风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求解有唯一解的控制方程的全局超线性收敛算法”等,提出了通风网络测定平差的新方法,矿井通风的可靠度及其优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形成了一个优化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际权威,美国西弗吉亚大学的Y.J.Wang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签发了邀请信,请卢新明参加美国第五届国际矿井通风学术会议。
卢新明还围绕着作为大型工程项目有效管理方法的网络计划技术中的最大障碍———生成和绘制网络图,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找到了一个最优箭线图的生成和绘制算法,而且研制了十分有效的微机软件。他先后完成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得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煤炭部)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多次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奖。他的事迹曾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大众日报》、《中国日报(海外版)》、《山东青年》、《柳州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刊登。
敢闯敢干 不断开拓
卢新明谦虚好学却不迷信专家、不迷信权威,敢于向问题挑战。当年,在准备《线性规划》课程时,他发现翻译过来的教材上有一个关键性错误,他查阅相关资料并多次跑济南找人请教均无所获,在查阅英文教科书后获知:原来都存在同一错误。为此,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吸取了译著的优点,亲自编写了《国内线性规划流行教材中的错误与纠正》等教学参考资料和文件,收到良好效果。其中,由他主讲的《线性规划》被学院评为一类课程。
1991年,卢新明考入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攻读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1994年4月获博士学位。期间,他选择运筹学界和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线性规划作为主攻目标,完成和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新算法。其中以他为主完成的《线性规划有效算法》一文由《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杂志发表后,又被选入美国《Chinese Journal Of numerical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杂志。1994年,他获得了国家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吴方研究员在推荐书中写道,卢新明的研究“在线性规划方面提出了两类比单纯形法优的新算法,从计算效果上看,可与著名的Karmarkar方法一争长短。”
1999年10月,卢新明组建成立泰安蓝光计算机技术研究所,2006年更名为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其宗旨就是给用户提供一个专家型的工具软件,搭建完全可行化的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卢新明教授的带领下,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已建成一支以年轻的博导、教授、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中青年结合的科技队伍。多年来,在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以及山东省科技厅和信息产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对采矿行业中的地质、测量、水文、通风、瓦斯、采掘、供电、矿压、运输、排水、设备管理等各个专业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现代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最新成果,解决了采矿领域诸多的理论难题,成为目前采矿行业内领先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率先提出了完整的“数字矿山”解决方案,设计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矿山数字化系统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方案设计、培训、产品实施和技术支持,在采矿行业享有极高的信誉。
20多年来,卢新明教授亲手开发的软件产品广泛应用于兖矿、平煤、大同、潞安、晋城、阳泉、淮南、淮北、神东、新汶、淄博、肥城、临沂、华亭、靖远、铁法、神火、招金、大昌等大型集团公司以及江西、新疆、甘肃、云南、贵州、陕西、重庆、湖南等省份的部分矿山,在采矿界享有很高声誉。
搭建载体 打造平台
谈起数字矿山,卢新明教授便滔滔不绝起来。他说,数字矿山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但数字矿山不同于数字城市、数字海洋和数字农业等,数字矿山是综合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运筹学与控制论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学技术、矿山生产技术、矿山安全技术、危险源辨识和应急指挥技术等构成的技术集成体。数字矿山是根据矿山生产的时空特点,基于四维空间框架、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化为形式表达和管理矿山井上下所有自然、地质、工程与设施的信息高度集成和信息高效利用的数字化系统。一旦一个矿区的数字化建设完成后,一个逼真的、可视的、透明的和可控的数字矿山就会展现在人们面前,对着大屏幕就能了解矿区地面和地下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任何方面的信息,并提供必要的智能决策,使整个矿区的生产和管理真正实现“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宏大目标。
对于建设“数字矿山”的重要意义,卢新明简言概之:一是可以实现安全管理的数字化,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信息保障。二是可以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为打造高产高效矿井提供决策手段。
2008年,卢新明教授及其团队申报的“数字化采矿关键技术与软件开发”研究项目已通过了专家评审,该项目是科技部自1986年以来唯一一个数字化采矿方向的重点软件项目。项目涉及采矿领域几十个专业,包括矿山数据仓库和可视化集成平台、精细储量评价系统、采矿设计、生产计划编制和指挥调度等多个方面,该项目的立项与研究代表了采矿业发展的方向,也显现了山东科技大学和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在国内数字化研究领域的实力与水平。
卢新明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只研究不教学,无法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别人;只教学不研究,知识就没法转化为生产力。“如果说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是载体,山东科技大学就是平台,我们要把理论成果转换成产品,借助于这一平台一起推出去,并以此推动我校与知名企业、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建设高水平的山东科技大学贡献力量。”
生命不息,对科学的追求就不会停止,卢新明教授的高校教学与科技产业化之路就更长。在卢新明看来,他的生活就是在一个目标的实现和对下一个目标的追求间不断循环的,而且他要一直走下去,并努力把它做得更好。鉴于企业管理特性和市场竞争等原因,近年来,卢新明教授很少发表自己的著作,但他的思考和研究始终没有止步,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自己在教学和科技研究中积累的经验、探索出的新的思想整理出来,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借鉴。在他的言谈中,充满着对自己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无限憧憬。(作者:高晓华 赵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