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采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采风 >> 正文
以青春之名 赴实践之约 万余名师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
发布时间:2025-09-08点击数:[]

“在我们调研的潍坊洼里村,党支部+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创新模式让科技农业落地生根,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精准锚定了乡村振兴的服务方向。”青绘“潍”农实践队的队员们回忆道。今年暑期,学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组建校级重点团队143支、院级重点团队616支,万余名师生像蒲公英一样撒向祖国大江南北,在“社会大课堂”中“自找苦吃”,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触摸实践,通过深耕“研”、创新“讲”、力行“做”的三维路径,让青春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基层需求的生动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深耕细作“研”,夯实实践根基

实践的价值源于深入的调研与准备。学校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前做足功课,在实践中精准发力。各团队依托学科优势深化调研:测绘学院青绘“潍”农实践队走进潍坊乡村,不仅研究创新模式,更在田间地头与农户同劳作、话家常,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生动实践中读懂“三农”工作的深层逻辑;地科学院“大地之光”志愿服务队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生态痛点后,赴延安开展“科普+水质检测”双服务,在榆林煤矿实地勘察时,队员们蹲在矿坑边记录数据、与技术人员探讨治理方案,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转化为具体行动;斯威本学院“油城绿盾”团队聚焦东营盐碱地,带着土壤检测仪穿梭在田间,既检测土壤指标又改良酸枣林品种,在“把脉问诊”中探索生态治理新路径。

情理交融“讲”,焕活实践形式

如何让实践内容入脑入心?学校鼓励团队用“小切口”讲清“大道理”,让专业知识“活起来”“动起来”。机电学院“梦耀中华”团队在台儿庄战役遗址前,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峥嵘故事”,用方言讲述先烈事迹;财经学院“红脉相承”团队走进军营,听老战士亲述战斗史诗,年轻的面庞与斑驳的勋章交相辉映,用红色宣讲淬炼精神底色。星燧公益实践团在西海岸多个社区开展暑期青少年身心健康守护实践,通过趣味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青少年心理辅导和急救知识科普;安全学院实践团队化身“环保导师”,通过动画游戏揭秘环境密码,让环保知识从“说教”变成“互动”,用科普课堂融合智趣体验。文法学院“律耘智农”团队在田间地头解答土地纠纷,“石榴籽”法宣队横跨五省区接力普法,让法治精神随着实践足迹播撒四方,通过普法宣传浸润民生土壤。

知行合一“做”,淬炼实践本色

实践的核心在于行动与担当,专业本领不单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更是在与土地、与群众的紧密联结中生长出来的。山科学子将调研所得、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需求的切实行动:助力地方发展,精准赋能——经管学院“古树新枝,e路猕香”实践队在烟台海阳邵伯村实地考察猕猴桃产业后,为特色产品制定宣传方案,帮村民拓宽销路;关爱重点群体,传递温暖——化工学院关爱春蕾志愿实践队为黄岛区辛安街道女童家庭提供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和陪伴,用耐心和爱心助力“春蕾女童”成长;推动文化传承,坚定自信——马克思主义学院鲁韵红途·青马实践团赴济宁深耕齐鲁文脉,挖掘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智能装备学院“遗韵风华 牵丝续华”实践队在莱西探索“木偶+科技”的创新传承路径,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服务国家战略,挺膺担当——海洋学院“蓝菁筑海,质赢未来”团队赴威海深入调研海洋经济、文旅产业、渔业转型,形成的报告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了基层视角。

万余名山科学子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他们在实践奉献中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春姿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写下最温暖的注脚。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拓展平台渠道,引领更多青年学子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贡献磅礴青春力量。(通讯员:张昔玉 赵康翔)

图片为各实践团队多形式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