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在察看大棚蔬菜生长情况
从2017年2月到2019年3月,700多个日日夜夜,王靖磊、吴昊、鲍万杰的驻村任期终于结束了。
3月11日一大早,临沂市郯城县归昌乡陈庄村、朱前村、道东村的村民纷纷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委会。这一次,不是为了技能学习,也不是为了换届选举,而是为了给三位“第一书记”送行。
这一天是王靖磊、吴昊、鲍万杰挂职“第一书记”届满考核的日子。“您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们”“谢谢您一直以来的帮助”……看到院子里聚集了这么多乡亲,王靖磊三人把大家一一请进会议室。
面对群众的感谢与感激,王靖磊、吴昊、鲍万杰依然是平日里那些话: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的责任……他话还没说完,坐在一旁的老人和妇女们就抹上了眼泪。
自2017年2月驻村,来自山东科技大学的三位教师,已经成为村民心里的“家中人”、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带路人”…… 他们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做乡里乡亲的“家里人”
王靖磊、吴昊、鲍万杰第一天入村时,全身散发着书生气的他们从村民的眼神中读出了疑惑。
恰好,三人都是土生土长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农村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他们暗下决心:我能行!也就是从这天起,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帮扶村里的人。在磨旧了好几双鞋后,他们厚厚的笔记本里记满了入户走访时采集的各种建议和意见,还有低收入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三人那一张张晒得更黑的面孔也牢牢地印在了1000多户村民的心里。
“只有老乡们相信我,我才能把‘计划’做实。”吴昊说。
“有一次,我们一起讨论为村里的老人体检,吴书记一下子就说出了村中一共多少60岁以上老人,让在场的村民们都十分惊讶。”陈庄村支部书记陈敬标说道。
王靖磊、鲍万杰同样是扑下身子,一闲下来就在村里“溜达”,碰到人总要聊上一会儿。慢慢地,村头道路差、村里池塘臭、下水道不通水、路灯不亮……困扰村民多年的问题都浮出水面。王靖磊说:“现在村民家长里短、大小事都喜欢找我商量。我不仅知道了该干什么,也知道了怎么去干,工作慢慢得心应手,能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我也逐渐爱上这里。”
“第一书记”慢慢融入乡村生活,和村民的感情日渐深厚。年轻的鲍万杰走在村里,大家一口一个“小鲍书记”,让他脸上挂满了幸福,“我感觉他们完全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家人、亲人,这种亲情和信任令人感动,也成为我工作的最大动力。”鲍万杰说。
“我们相信,我们村的百姓一定会越来越幸福的!”提起“第一书记”,村民朱凤山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说。
熟悉了乡村,熟悉了群众,明确了要为村里办些啥事,“第一书记”忙碌了起来。
做美化村容的“当家人”
现在,走进陈庄村、朱前村、道东村,记者看到,村里主要道路都已是崭新的柏油路,两侧全都铺上了路沿石,一排排印有“山东科技大学”字样的太阳能路灯挺拔在道路两侧,路面整洁干净,一棵棵西府海棠、红玉兰点缀其间。“春天开花的时候,俺们村就像城市里的小花园。”村民于根录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这些变化是山科大派来的王靖磊、吴昊、鲍万杰三位书记跟大伙儿一起干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位“第一书记”深知,这是他们做好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三个村庄皆是山东省省定贫困村,没有产业项目、没有特色农业。眼下,村里的沟渠堵了,池塘里浮着塑料袋,入村的路坑坑洼洼,有些房子出现了裂缝,甚至村里连一个垃圾桶也没有……要建设“美丽乡村”,就要从这些“烫手山芋”入手。
两年,陆陆续续带着“第一书记”印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路面硬化26.4公里,打机井50眼,铺设电缆4000余米,安装路沿石5700余米,修缮排水沟渠8000米,疏通农田沟渠1.3万米,旱厕改造120个,栽种绿化苗木67000余株,安装摄像头111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78盏,粉刷街道墙体、安装指示路牌、池溏改造、建文化广场,栽种广玉兰、紫薇、高杆石楠、黄金槐、碧桃等观赏树木……一串串数字,一项项举措,三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
乍暖还寒时节,记者再次来到陈庄村、朱前村、道东村,一进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美丽的石拱桥,雅致的亭榭,漂亮的文化墙,热闹的文化健身广场,整齐的村委大院。放眼村外,则是很多白色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一幅乡村美景图!
“两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今天,‘第一书记’的努力让我们村变得更美好。”村民陈西兰说。
“昔日脏乱差的村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大伙的幸福指数也大幅提升。”陈庄村村委会主任王文甲告诉记者。
做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怎么样才能让老乡们的口袋鼓起来?这是“第一书记”日思夜想的大事。
三个贫困村共有百余人贫困人口,虽然贫困人口不多,但困难程度相当严重,他们有的家里是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有的家里只有一张床、一双碗筷……带着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任务的“第一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要致富,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必须发展产业!”三人不谋而合。
三人根据当地特点和村里的现状,分别投资建设秸秆回收打捆项目,据了解,每个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8万元,年底贫困户平均增收可达2000-3000元;建设55千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贫困户增收1500元;整合村集体蔬菜大棚、闲散土地等项目,发包出租,盘活村集体资产,每年村集体增收6万余元;整合资金建设扶贫车间,不仅增收,还有效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在一次进县城的时候,王靖磊看到道路两旁在栽植苗木,他瞬时想到了调整产业结构栽苗木。在县住建局绿化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村里栽植了西府海棠3000株、红玉兰2000株、法桐1400株,苗圃示范园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粮食种植传统模式,为提高土地附加值提供了可靠的备选方案,据估算,5年后,预计绿化苗木将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为了做好农业生产,王靖磊三人先后组织近百名村民走出去,到农业院校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班,学习农业科学种植,学习大棚蔬菜种植、菌类种植、洋葱种植、光伏发电。大家齐心协力出思路、谋发展、找项目,努力推动三个村的产业稳步发展。“我们的目标不只是脱贫,而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王靖磊坚定地说。
通过“第一书记”牌产业的相继落实,三个村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已经实现全部脱贫。为了让这一“胜利”长久下去,三人心想,一定要严防“因病致贫”的现象再次发生。
“第一书记”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医疗送进村里来。三个村先后开展7次医疗扶贫,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义诊,为80余名患有眼疾的村民免费手术,帮助农村老百姓解决医疗难题,减轻医疗负担。
“还有呢,我们村建设了‘农家书屋’‘便民服务室’‘富民科教讲堂’等等,里面有脱贫致富有关的图书、有种植瓜果蔬菜的图书、有人生哲理的图书,并定期举行读书会。”道东村村委会主任栗树清高兴地说道。
勤奋不懈的带动和帮扶,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们对未来的日子更加充满信心。
做文明乡风的“领路人”
“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从驻村第一天起,王靖磊三人便深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些事刻不容缓。
2017年初,在对村庄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第一书记”发现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村里没有可以娱乐休闲的场所,为此他决定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村里修建文化广场,为村民提供文化活动场所。
三人一拍即合,“一定要建文化广场”,陈庄村、朱前村、道东村分别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购置锣鼓音响设备、设立文体中心……
这件事,在村民中“炸”开了锅,大家傍晚纷纷走出家门。在陈庄村,晚7点左右,记者看到,文化广场上几十名村民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广场舞,旁边还有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歌声、笑声不断。“原来村里没有广场,没有路灯,天一黑就没人出门了。”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敬标回忆道,“现在有了文化广场,村里晚上也热闹起来了,也增进了大家伙的感情,这多亏了第一书记啊!”
“有时候,广场上也会有戏曲演出、广场舞大赛、趣味运动会,好不热闹!”村民范振功说。
文明乡风的形成,就要下力抓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村在重要节日节点,开展了妇女欢度“三八”妇女节,举办了好媳妇、好婆婆表彰大会……发扬互敬互爱、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吴昊说:“为村民打造文化精品工程,从文化和精神层面,让村民富足喜乐。”
从高校来的“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对街道墙体进行美化,手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的100幅作品,潜移默化中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乡风,就要移风易俗。据王靖磊介绍,朱前村有块土地要建设新社区,而农田里的127座坟墓却成了摆在眼前最大的难题。“在农村,这事是天大的事,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阻力非常大。”2018年3月25日是动员会的日子,也是党员固定活动日,王靖磊与村支部书记朱奉其提前商量了会议内容,除了正常政治学习外,还要做好迁坟一事。
老百姓能否支持?王靖磊心里也没底。果然,当他把信息通知以后,会场鸦雀无声,朱奉其见状说:“我第一个迁,请大家跟我走!”此时,距朱奉其妻子患病去世还不到一年。
会后,王靖磊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白天家里没人,就趁着吃晚饭的时间再去。由于他脚受了伤做了手术,包着纱布流着血水一瘸一拐地从这一家走到另一家。几天下来,老百姓都被这位能吃苦、办实事的“第一书记”感动了,全部同意迁坟。这项工作平稳顺利完成,为社区建设创造了条件,也默默地改变了村民的思想观念。
王靖磊表示,我们就要循循善诱,用现代文化引领村民幸福生活。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把村民的事时刻放在心上,真心为群众服务,这是王靖磊、吴昊、鲍万杰最大的心愿。而他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第一书记”的职责。
王靖磊在驻村日志中写道:“经历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深刻理解了‘第一书记’的使命与价值,我拼尽全力去做,无怨无悔。”
在完成帮扶工作后,吴昊写下:与乡亲们共同奋斗的700多个日日夜夜,点点滴滴,让我时刻记忆犹新,因为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
鲍万杰也深情地写下:我就是这个村的人,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采访中,“第一书记”多次向记者表示,自己只是很普通的一名共产党员,做了应该做的事。虽然离开了帮扶村,但是从中收获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受益终生。(记者:韩洪烁 责编:许浩)
王靖磊与村民学习蔬菜大棚种植技术
吴昊为村中的党员佩戴党员徽章
鲍万杰带领村民修路
在村文体中心,“第一书记”观看村民写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