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20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近期正在酝酿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规划,都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在当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经略海洋“三大战略”的背景下,教务处如何抢抓机遇,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向第三次党代会献礼?近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务处处长曹茂永。
记者:曹处长,您好!您如何评价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请简要介绍国家“双一流”建设、山东省“三大战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建设任务及目标。
曹茂永: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核心职能,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一流大学必须要有一流本科,没有一流本科,谈不上一流大学,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最为关键和迫切的就是要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职能定位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上来。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山东省“三大战略”、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我们将坚持立德树人,以矿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根据“厚基础、精专业、高素质、重实践、强创新”的规格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
记者:听说为对接山东省“三大战略”,教务处非常重视,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已经形成了一个基本方案?
曹茂永:是的。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经略海洋是山东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三大战略”,关键在人才,根本在创新,基础在教育。教务处对此高度重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把积极对接“三大战略”作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机遇。经过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精心谋划,形成了对接“三大战略”的基本方案。
记者:对接“三大战略”,未来几年专业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和设想?
曹茂永:一是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的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确立了“强化内涵、优化结构、注重交叉、培育新兴、突显特色、打造一流”的专业调整优化基本原则,一方面大力发展对应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的新兴学科专业,进一步突显工科优势,另一方面,结合新工科建设,进一步强化矿业特色,加强对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建设一批国家、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群。
二是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缺乏办学特色、招生就业差、办学效益低的专业,采取“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调整。2018年,8个专业拟停止招生,新申报5个专业。到2020年,关停并转20个左右专业,申报15个左右专业。
三是以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优化三校区专业布局,实现校区间专业的错位和均衡发展。
四是大力加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及省品牌与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建设专业群都有相应的专业认证计划。
记者:服务“三大战略”,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将进行哪些探索?
曹茂永:1. 围绕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焦代表山东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十大产业,积极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新旧动能转换急需人才。围绕大数据发展战略,与青岛西海岸新区、阿里巴巴集团、青软集团联合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互联网+教育”战略合作,成立山东省高校第一所人工智能学院——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对接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需求,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成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围绕已有工科专业的转型、改造和升级,与山东能源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与合作办学。
2. 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着眼于破解基础设施薄弱这一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短板,发挥工科人才培养优势,主动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农村道路、供暖、供电、住房等改造工程;积极探索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新体系,推进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改革创新,深化与社会各界合作。
3. 围绕服务经略海洋战略,设置海洋类专业,积极开展涉海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密切合作,加强学科交叉研究和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一方面,申报海洋技术、海洋测绘等新专业,并注重与学校传统优势的结合,强化在深海开采、海洋装备等方面的特色发展。另一方面,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设置涉海方向。
4. 继续探索和完善应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本硕博连读“卓越计划”,实现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
记者: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什么举措?
曹茂永:1. 在课程建设方面,对标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及专业评估标准),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和学分制改革,实现学生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个性化培养,建立工科专业通识必修课平台,在相同或相近专业类内建立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平台,构建行业特色鲜明、体现学术前端性和创新性的专业课模块、通识选修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和创新创业课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构建综合性、前沿性、主干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将能力素质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相融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入课程实施过程。
2. 在实践教学方面,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系统完整的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强化建设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训基地。优化完善“全过程、三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思想培养——创新项目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培养环节;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构建“基础层”“专业层”“特色层”实践创新平台,建设10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共建具有真实工程环境的校内外实习基地。
3.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双一流”建设。整合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搭建全校共享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积极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实现信息化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完善信息平台基础建设,推进三校区资源整合,实现不同校区间的同质化人才培养。(记者:信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