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使命、以大众创业为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乘国家创新科技产业飞速发展之势,借国家强力打造创新科技之风,在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上,顺势而立,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破茧成蝶”“振翅高飞”的辉煌传奇。
居偏怀远抒伟志 筚路蓝缕写传奇
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隶属于学校科技产业总公司(现技术转移管理处)。2000年,同许多高校一样,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学校,科技产业基本都处于非主流的位置。作为特殊历史时期诞生出来的校办产业,曾为解决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拥有近200个职工的科技产业总公司,却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步履维艰,陷入了生存危机。
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在何方?谈起当初因何创建科技园,要为当初决策者的英明和创业者的奉献点赞。2004年底,山东科技大学科技产业总公司一班人在校党政的领导下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国家对校办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校办产业应当及时调整发展策略,重点放到功能转变上。改革的春风来了!2004年,科技部、教育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的创新源泉之一,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产业人乘势而为,顺势而上,抓住国家重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入调研,勇于担当,2005年初,着手筹建学校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如何建设和运作?当时,由于我国大学科技园还是新生事物,可资借鉴的经验甚少,而已建成的大学科技园大都是政府主导并依托重点名牌高校,很多条件不能类比,现成的模式无处可循。当时赵锦桥等产业总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困难和机遇同在,挑战和希望并存,只要把握好机遇,团结奋斗,就一定能闯出一条成功之路。于是,一幅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结合的蓝图,在青岛西海岸这片土地上,在山海之间的崭新校园里,很快由设想变成计划,由计划变成行动——建立学校大学科技园,搭建起一个连接科技成果的创造者与科技生产经营者的桥梁和纽带。
当时,建设和发展科技园主要面临三大困难:一是思想认识方面。由于传统的校办企业人员多、底子薄,大部分本身经营就很困难,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多,面对只有国家重点高校才有能力建设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现状,很多产业人有可望不可即的畏难情绪和浮躁情绪;二是资金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科技企业的起步、传统企业改造、产品技术升级、新项目的运作、科技园的筹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只依靠校办产业自筹资金滚动发展,发展的速度势必大打折扣;三是人才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方面的问题,产业很难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专业人才。
机遇难得,稍纵即逝。公司一班人认为科技园的发展存在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对高校发展建设大学科技园十分重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教育部已出台了近十个专门的政策文件,鼓励发展建设高校大学科技园,积极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支撑行业技术进步提供良好平台。科技园作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结合的延伸基地,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简言之就是“一黑一蓝”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需要。科技园作为学校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延伸基地,是学校办学大局中的重要一环。发挥好科技园的作用,教师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就近实现科研创新、科技成果孵化,开展实习实践等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学校学科发展、科研领域得到扩展,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四是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的需要。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势必会提高生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五是学校拥有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学校拥有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诸多科研成果,特别是长期以来依托煤炭行业进行科技攻关,成果的转化条件和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大学科技园可以为之搭建高层次的服务平台。
乘国家创新科技产业飞速发展之势,借国家强力打造创新科技之风,2005年初,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在学校青岛校区开工建设,园区占地120亩,规划建设20万平方米,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四大功能区,分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区、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区、科技企业孵化示范区、园区职工生活区。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拥有机遇和挑战的科技园区即将崛起。敢为人先的科大产业人运筹帷幄,砥砺前行,建队伍,抓管理,引人才,研开发,跑资金,争支持,上项目……从创业者提供的照片可以明显感觉到当年创业的艰难和产业人的执着。这种依托高校母体迅速成长起来的科技园被学校师生亲切称为“校中园”。对于园区的发展未来,产业人坚信:高校是园区未来发展的优质智库,政府扶持政策是有力臂膀,联合社会优质资源协同创新是发展趋势,坚持走企业化运作的“政—产—学—研”综合发展之路,辛勤耕耘之下必能收获成功,赢得未来。
栉风沐雨砥砺行 春华秋实满园芳
科学的构想和决策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山东科技大学国家科技园紧紧依托青岛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抓住“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的机遇,发挥山东科技大学科研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工作,现已成为学校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延伸基地。辉煌的发展历程,赢得了一片赞誉。
“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青岛市创业苗圃建设试点工作单位”等国家级、省市级服务平台先后建立,一块块闪光的牌匾落户科技园。改革创新十五年,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破茧成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年一个新台阶,一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栽下这株“梧桐树”,守着这只“金凤凰”,产业人没有沾沾自喜,他们一如创业初期的谦恭与勤勉,心里想的是建设科技园更加美好的明天。
风雨兼程的十五年,产业人稳步建立健全了创业基础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投融资服务、项目申报服务、科技成果推广和市场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技术合同服务七大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倾情打造了一个管理科学规范、创新服务优质的富有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服务人才培养,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创业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构筑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园区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实践基地建设、协同创新育人上狠下功夫,成效显著。
着力推动实践基地建设。2015年获批的“山科U创空间”、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培养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2016年9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注重强化创新育人。艰辛的创业表明,产学研最先受益者是高校教师。实验成果在转化为产业过程中会有许多的新发现,情感上不断满足,不断反思,周而复始,领悟的感知会更清晰,理解更深刻,思考更细微,想象更丰富,产生一种文思泉涌般的感受。这些收获反映到课堂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使得教学过程更生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具有说服力。
产学研最终受益者是学生。实验成果在转化为产业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与科技园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人才培养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产学研结合是工科类专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产学研基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科技园加速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园区联合学校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制定出台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大学生创业创新校友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制度。园区企业已经为学校各学院师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实习和业余科研条件,68名专职指导教师和20名兼职指导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指导,累计2万多名大学生接受了创业教育,2000多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与实践,弥补了实践教学场地的不足,为学科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发挥了作用。
实施“降低准入门槛、激发主体活力、加强资金扶持、提供便捷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营造文化氛围”等六大举措,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组织项目路演、项目对接、项目孵化支持园区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发展,科技园逐渐成为师生的“创梦工厂”,许多凝聚着大学生创客心血的项目,顺利完成从“学校路演”到“基地孵化”再到“成功入园”的三级跳。截至目前,园区入驻大学生创业实体133个,其中大学生创业企业47个,大学生创业团队46个,累计孵化项目424个。
——服务企业孵化,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园区坚持把引领创新、服务企业孵化作为科技园的重要使命,着力为入驻企业全面孵化增值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致力培育一批服务地方转型升级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科技园坚持“您创业我服务”的管理理念,制定和完善《科技园管理办法》,多方面扶持入园企业。吸收高校文化的精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创新氛围,七大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对入园企业进行链条式孵化。截至目前,入园企业16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软件企业”2家,研发机构和创业团队81个。累计培育上市企业3家,培育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人、西海岸新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人。园区企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0项,软件著作权40多项。研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它省市级科技奖17项。建立形成了移动测绘技术、GPS定位服务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技术、机电一体化等研发中心(创业团队),其中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地理信息技术、等离子熔覆技术、矿山安全多功能钻机技术、振弦传感技术、供电安全控制系统等多项研发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服务成果转化,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要目标,园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围绕学校学科发展、地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先后将师生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的60多项科技成果吸引到科技园转化。2017年3月,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进一步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科技园积极转换服务职能,先后获批“青岛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合同服务点”“青岛市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培养技术经纪人6人,科技评估师3人,技术合同登记员4人。多措并举,积极展开成果转化服务,累计认定技术合同共计765份,合同总金额6.23亿元,完成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76项,实现转化成果331项。
峥嵘岁月宏图起 不忘初心再奋进
不断整合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文化,展示优质服务,国家大学科技园构筑了属于每一个创新创业人才的“创业天堂”。
“进驻园区后,公司享受了很多政策、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取得了长足发展。”青岛海祥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尔奎高兴地说。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是一家以博士、硕士为主体的高新科技技术企业,现已成功孵化出园,在汶上县建有变压器产业区。类似这类立足技术创新的企业,在园区还有很多。目前,园区内初步形成以海洋测绘、矿山安全为主导的产业特色,研发企业集聚明显,一条契合青岛产业布局的产业链正在逐渐凸显。
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师生投身高新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深化高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培养渠道。通过依托共建高校的资源优势,园区已建设成为青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窗口、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辐射的基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继续紧紧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建设产学研用相结合创新平台、支持高等学校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要求,紧抓国家“一带一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机遇,以产学研用结合为主导,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平台,发挥学校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不断整合资源、增强内涵、提升服务,走特色发展之路,不忘初心,乘势而上,大步迈向更加璀璨的未来。(记者:信永华 通讯员:孟继梅 责编: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