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传真

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传真 >> 正文
印度洋公海深潜 科考师生凯旋
发布时间:2025-05-07点击数:[]

 

 

“这次载人深潜收获很大,我们在东北印度洋深海看到了海水深处的另一个世界。在‘两洋一海'关键通道复杂海山区命名了4座海山,获得了多个学科的第一手数据,填补了诸多领域空白。”5月6日,刚刚结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计划“载人深潜重大科考航次”的栾锡武、杨继超、姜露珊一行向学校汇报航次的科考情况,受到热烈欢迎。

在学校举办的赴印度洋公海海域深潜科考师生凯旋欢迎仪式上,副校长陈绍杰慰问凯旋师生,对他们顺利平安归来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他们能继续努力,在未来的深海探索中取得更多成果,为国家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参加深潜科考的师生向学校赠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地科学院栾锡武教授,首席助理、海洋学院青年教师杨继超分别汇报了科学调查有关情况。

“这是‘蛟龙’号首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享航次,吸引了国内16家科研单位的科学家踊跃参与。我校共有2名教师和1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科考。”栾锡武介绍,重大科学考察项目施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每年由首席科学家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项目建议,评审获批后组织实施。本航次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深海一号”科考船赴印度洋公海海域开展为期30天的调查工作,进行海隆成因、海底高原俯冲、构造演化、海底生物等方面的研究,解决海山成因、海底高原俯冲、生物多样性等重大科学问题。

他介绍,幽深黑暗且压力极高的海底世界,既神秘又危险。但是不断探秘深海未至之境,勇闯无人区、争取新突破的使命担当激励科考人员不断探索突破。本航次最终取得诸多成果——在“两洋一海”关键通道复杂海山区开展了精细的地形地貌调查,命名了4座海山:鳌山、浮山、小珠山、八关山;首次在东北印度洋海底高原区开展构造、地质、生物、生态、微生物等多学科考察,获得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蛟龙号”国产升级改造后实现首次超5000米下潜,进一步验证了关键部件国产化升级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与科考的研究生姜露珊分享汇报了自己参与深潜的工作情况及感想体会。“感谢学校老师培养,让我有幸能在第一现场看到深海暗黑世界的科学奥秘,我将继续努力,为国家的海洋科研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陈绍杰在讲话中指出,我校参与科考的师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素养成功完成了此次重大任务,为国家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数据,充分展现了山东科技大学在地质、海洋等学科科学调查领域的实力。他希望团队能进一步做好样品处理、数据分析等工作,充分挖掘样品和数据的潜在价值,取得更多成果,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服务国家战略贡献更大力量。

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人事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科技产业管理处、合作发展处有关负责人及地科学院、海洋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欢迎仪式。(记者:任波 视频:孙艳 责编:许浩)

陈绍杰慰问凯旋师生

栾锡武向学校赠送“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

栾锡武作航次汇报

座谈

合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