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两个结合”揭示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律,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运用其科学真理解决各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克服了俄国革命的“城市中心论”教条,开辟了“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走向成功,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提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而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国情的新变化,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人民要“强起来”。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同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相通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同中华文化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相契合,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愿望和伟大复兴中国梦相呼应。我们党自诞生以来,把“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在长期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在《论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谈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一论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9年,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化用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阐释共产党员的修养,强调共产党人应在革命实践中树立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世界观。1945年,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直接借用了中国传统故事,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邓小平借鉴《礼记·礼运》中关于古代小康社会的描述,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有力凝聚和激发了亿万人民的奋斗热情。正是马克思主义始终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才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正是两者的相互贯通融通,才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推动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有机结合。“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人民中心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民为邦本民本观的贯通融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贯通融通;“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与协和万邦国际观的贯通融通,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相互映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结晶,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和文化感染力。
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获得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成为党和人民认识规律、推动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这种结合进程中得以激活其内在的基因和活力,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征程上我们党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艰巨、面对的风险挑战异常严峻,给治国理政带来新的挑战,也给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另一方面,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与时俱进,展现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