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下午,红高粱艺博园的泥塑艺术馆内,几抹青春身影正围在展台前,细细端详那憨态可掬的泥叫虎。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正循着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脉络,走进高密聂家庄,在泥土与色彩的交织中,感受这项百年技艺的传承脉络。
推开艺术馆的大门,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展台之上,大小不一的泥叫虎整齐排列,明黄、朱红、墨绿交织,勾勒出泥叫虎的传统纹样;颈间那只写有福字的铃铛,更是增添了几分灵动,成为聂家庄百姓对美好生活祝愿的化身。“这是用聂家庄特有的黄黏土烧制而成,做成以后不开不裂。”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鹏老师拿起一只半成品,摩挲着表面的细密纹路向队员们介绍,泥叫虎的诞生需经和泥、塑形、晾晒等十多道工序,其中芦苇哨子造就的发声功能堪称精妙。聂鹏老师专业而又生动的讲解,让队员们连连惊叹。

图为聂鹏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泥叫虎制作技巧
泥塑艺术馆内艺术韵味浓厚,队员们走上展厅二楼后,发现剪纸与扑灰年画同样引人驻足,这些非遗项目与泥叫虎共同构成高密本土的非遗文化矩阵,为当地非遗生态增添了独有的风情。一幅剪纸作品里,锦鲤与牡丹、祥云纹样巧妙融合,剪刀裁出的线条细如发丝却刚劲有力;扑灰年画的颜料层叠间,可见画师用柳枝炭条打底的淡淡痕迹,这正是“一稿多画”的独特技法。
“看似简单的一笔,藏着不少讲究。”在随后的泥叫虎彩绘体验环节,队员们才真正体会到非遗技艺的分量。拿起细尖笔,想给虎脸勾勒出对称的眼线,手腕稍不稳,线条便歪向一侧;调配颜料时,水分稍一控制不当,画笔便在泥坯上留下深浅不一的斑驳。聂鹏老师在旁不时指点:“上色要先浅后深,想画什么都可以尝试。”鼓励着队员们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非遗文化就这样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绽出新的花火。

图为聂鹏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泥叫虎上色技巧
一个多小时的创作让原本素净的泥坯逐渐变得色彩斑斓。有的队员借鉴牡丹纹样,稍加改变主色调,显出独具一格的效果;有的融入现代元素,给泥老虎增添了几分卡通萌态。队员们各展所长,将一个又一个新奇的想法落实到笔尖。当最后一只泥叫虎的尾巴尖点上朱红时,阳光透过窗棂斜照进来,给这些虽显青涩却充满巧思的作品蒙上一层暖光。素坯换上了新面貌,成为传统技艺与青春创意融合的生动载体。
离馆时,队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泥塑细节——从模具控中空到上色前涂滑石粉胶粉混合物,这些内容不仅还原了泥叫虎从泥土到艺术品的完整流程,更解锁了其百年非遗的“传承密码”。展柜老物件与新彩绘作品隔空对话,既承载着手艺人的坚守,也注入青年创新思考。 此次实践,沿黄拾遗团深入接触了泥叫虎技艺与文化内核,队员的彩绘创意,为传统技艺融合现代审美提供青年视角,助力这一非遗更具走向大众与未来的生命力。(通讯员:苏含雪 孙源 张含笑 摄影:李奥 张鹏 指导老师:曲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