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梳理聂家庄泥叫虎的古今发展脉络、精准掌握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现状,2025年7月30日上午,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走进“中国泥塑之乡”高密聂家庄,通过走访不同年龄段村民——倾听老一辈的民俗记忆、了解年轻人的认知态度,同时参观高密市泥塑文化艺术馆场馆,全面探寻泥叫虎的传承现状与深层文化内涵。
团队成员分组开展调研,首站聚焦村内老人。在采访茂源超市的老奶奶时,她回忆:“泥叫虎现在销量远不如从前,过去主要靠赶集卖,每年过年都是销售旺季。”几位外来居住的中年妇女则表示,虽知道聂家庄是泥叫虎产地,却不清楚具体起源时间,只知晓其已有上百年历史,且身边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仅村里少数老人和专职传承人掌握。
村内老人们对泥叫虎的过往有着更清晰的记忆。他们介绍,从前孩童玩具稀缺,能捏响的泥叫虎颇受青睐。村里多数老人都参与制作,按年度批量生产,依季节分工完成制坯、彩绘等不同工序,一次能做上千个;销售渠道除了赶集,还有上门收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赶集销量甚至超过上门收购,单次赶集常能卖出数百个,春节期间还会销往青岛等地。
调研中,一位8岁小朋友的回应传递出积极信号。他说见过父亲制作泥叫虎,虽学校未教授相关知识、也不知道村子是非遗传承重点村,但被问及是否愿意学习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
随后,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团队成员前往高密市泥塑文化艺术馆,系统溯源泥叫虎的“前世今生”。馆内通过实物陈列与图文展示,清晰呈现了泥叫虎的起源,以及从原料选取、制坯、彩绘到晾晒的完整制作流程;成员们还从资料中了解到历代制作人的事迹,以及泥叫虎从最初“镇宅辟邪”到成为“节庆礼品”的民俗演变,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当地的生活智慧。
展厅内的泥塑文创产品展现出创新特色。既有保留传统造型的摆件,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钥匙扣、装饰画等。这些产品不仅凝结着手艺人的匠心,更从侧面体现了政府对非遗传承的扶持力度,传递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高密聂家庄调研之行,沿黄拾遗社会实践团通过走访村民、参观高密市泥塑文化艺术馆,既摸清了泥叫虎从“赶集热销、全民参与”到“销量下滑、传承收窄”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政府扶持下文创开发的创新探索,更捕捉到孩童对传承手艺的积极意愿。团队不仅全面掌握了这一国家级非遗的现状与文化内涵,更为后续助力其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积累了扎实素材,让百年泥叫虎蕴含的民俗文化与技艺价值在实践调研中进一步彰显。(通讯员:董姿诺 孙源 石瀚宇 摄影:李奥 张鹏 指导老师:曲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