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当它不再平庸,当它达到某种境界,它会是什么样的?
第一重境界,大概是适应了。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所谓看透不说破。常有人说,人生最难得的事就是看透了尘世的一切,却仍愿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那大概就如沈从文的后半生,他试着“悲剧转入谧静”,而那支曾让他得罪了无数人的笔,也就彻底放下了。他说:“这才真是一个传奇,即顽石明白自己曾经由顽石变成宝玉,而又由宝玉变成顽石,过程及其清楚,石和玉还是同一个人。”他说:“有的是少壮和文豪,我大可退出,看着他人表演。”于尘世之中,顺流而下,看透万事万物不过如此。于是随波逐流,于是八面玲珑,只是一种清醒的麻木,只是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会笑着面对一切,大抵是适应了。
第二重境界,便是改变。所谓懂得变通的人,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不懂得变通的人,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所以改变世界的,永远是那些不懂得变通的人。就如《修行》一文所说,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可若是闭上双眼,合上双耳,不修不行,随波逐流,生命荒芜一片,那该是多么让人伤感的选择。近代以来数得上名的名家,无一不刻薄。刻薄,正是来源于对现下社会的不满与对改变的渴望。看透却不说破,若人人都如此圆滑地活在这世上,不希图改变那些不应存在的事物,不去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那些事物的存在是没有道理的,社会又怎能进步?历史又怎能向前推进?而当人们都意识到并愿意为之付出心力去改变时,一个新世界便赫然出现。即使改变不了什么,也要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比刚刚好一点的人。
而这第三重境界,是超脱。
佛家有云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第三重境界便是如此了,洞察世事之后返璞归真,终明白自己汲汲一生究竟在追求些什么。放小了来说,是能在表面中究其本质,正如一句话说的,“一个不懂得以貌取人的人,才是最浅薄的人。”林语堂能相面打分,靠的就是如此功底。
而真正放到人生上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的,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呢?它不是陶渊明式的逃避,而是如苏轼般的达观。苏轼也曾迷惘,他问自己,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他哀叹着人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可他终于想通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便是将自己融入了人类历史长河之中,裹挟着尘埃却依然清澈,阅尽世故而不世故。
原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事物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本心也皆出于此。(作者:袁欣瑶)